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性善与性恶之争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和教育理论的问题,也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争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关于人性的争论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几种典型的观点,它们分别是“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过程形成了他的性善学说。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道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这些人格品质分别来自于人性中的四种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教育只是启发人固有的善性。荀子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在《性恶篇》中详细地论述了人性都是一样的恶,是“人之所生而有”的天生机能,所以教育要改造人的本性使之从善。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孟子·告子上》记述了告子的观点:“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上一篇:《乐记》问世下一篇:秦代书同文、行同伦文教政策的确立
上一篇:《乐记》问世 下一篇:西周建乡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