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知学知

生来就具备知识与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孔子提出的认知来源的两种途径;亦指据认知来源不同而划分的两类人。《论语·季氏》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生知是指生来就具备有知识的人,也可以说是天生圣人。这种观点,哲学上属于唯心论先验论。孔子肯定有“生而知之者”,并把这些所谓天生聪明才智的人,列为上等,为后世鼓吹天才论者带来影响。对孔子的生知说亦有不同反应。如汉代王充对“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议论,明确表态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明代王廷相更举出生动例子,谓:“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矣。”(《石书院学辩》)这是对生知说的有力驳斥。虽然李贽讲过;“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焚书·答周西岩》)这并非指个别先知的圣人,而是表达出众生平等的思想,与佛教传入中国后,提出“众生悉有佛性”的说法相类似。

孔子虽提出有“生而知之”的“上”人,但他明确宣布自己不属这个档次,也未举出“生知”的例子,似乎只是虚悬一格,实际上难有其人。而孔子对学知却谈得很多。他自述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作为15岁的少年已经立志学习。《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说明他学习勤奋和心情舒畅。孔子教导伯:“不学《》,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而学习的目的是“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否则,“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些都从正反两面说明了为学的重要。

上一篇:为己之学 下一篇:子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