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爵人爵

天赋予人的道德品格与人在社会上的官职禄位。孟子用以标示“德”与“位”关系的两个相对的概念。《孟子·告子上》云:“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做这种区分目的在于尊德行,即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抬到高于“公卿大夫”的位置上。在先秦,“爵”的原本意义是基于血缘宗法制度而世袭的经济政治上的富贵特权地位,即所谓“名分”。《孟子·万章下》曾载孟子回答北宫锜关于“周室班爵”问题,但也只是“闻其略”。孟子提出“天爵”之论,无非是取“爵”之尊贵之义,再冠以“天”之崇高神圣美名,使道德标准高于经济政治标准。《孟子·公孙丑上》论及仁、智关系时指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告子上》亦云:“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这些天爵人爵历史演变说法只是孟子个人的理解与阐释,古今之别在于古之人由于有德行受拥戴而得位是个自然过程,而今人则是有意以修德(天爵)为手段来要“公卿大夫”的权位(人爵),而一旦“人爵”到手,就抛弃“天爵”,把“仁义忠信”丢掉,这就是得位而失德。这样必然会导致灭亡的后果。类似的思想在《孟子·万章上》也有论述:“匹夫而有天下,德必若禹。……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天爵”、“人爵”之论和孟子关于“天受”、“民受”、“天与”、“民与”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引用并发挥了《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为其政治思想中的民本主义倾向寻求理论根据。

上一篇:性善 下一篇:人皆可以为尧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