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蔽

解除片面性对认识带来的蔽塞。荀子用以说明要反对认识的片面性的命题。荀子作《解蔽》指出: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蔽塞而看不见全局,“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所以要解蔽。他分析产生片面性之蔽的原因:主观上,因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互相争论,人们都以自己的认识为正确,不愿听到人家说自己不对,不愿承认别人主张的正确,这就陷入了片面性;客观上,则是因为“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了解蔽,一方面要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远,无近;无博,无浅;无古,无今,不偏于一端,兼陈万物,把事物的各个方面都揭示出来加以权衡。另一方面,从主观认识上又提出要“虚壹而静”。虚,就是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就是要做到不因对彼一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一事物的认识;静,就是要做到不因梦想或胡思乱想而干扰自己的认识。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有蔽于一曲的毛病了。

解蔽,也是荀子治学的指导思想。从解蔽思想出发,荀子对当时的各家学说做了评论。对于“道”他认为,道是统一、不变的,同时又有多样的表现,能反映万物的变化。万物只是反映了道的一个方面,各个具体事物又只是万物中的一部分,用一个局部的事实不足以说明道的全体。各种学说的弊病,就在于他们只看到了道的一部分、一个片面,却自以为把握了道的全部。他还具体指出了各种学说的所见和所蔽。荀子在自己的学说中,都比较注意取各家之长,达到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上一篇:《天论》(荀子) 下一篇:《劝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