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卦爻变化到一定时候将达于穷极,穷极则向反面转化;转化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局面,使卦爻的变化继续下去;这样往复循环,则长久不息。《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易传》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同样遵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模式。

依《易传》,事物穷通的根源在于阴阳。万物都有自己的阴阳结构。阴阳双方相互作用,此长彼消。当阴阳消长走到极点之时,事物则再也不能照原样前行,生化过程就进入“穷”的状态。这时,阴阳双方会发生相互转化。阴变为阳,阳变为阴,此即“变”。之后,阴阳之间又开启一轮新的进退,事物则由困阻转变为畅行,即“通”,也就进到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易传》所谓“变”,是与“化”相对而言。“变”指剧变、转化;“化”指渐进、消长,以为“变”做准备。《系辞》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孔颖达疏:“‘一圔一辟谓之变’者,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开而更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周易正义》)“化而裁之”则意谓,阴阳一方增长到极点,会受到另一方的裁节,而被对方代替。此与“一阖一辟”指的是同一过程。“通则久”不是说由穷变通之后,畅行状态会永远持续下去,从而使事物长久。由于阴阳的矛盾作用,“通”到一定时候又会出现“穷”。“通则久”是说,每次出现穷,都能变而通,则事物的生命可以长久。所谓“往来不穷谓之通”,即指此。《系辞》说:“变而通之以尽利。”“通其变,使民不倦。”“变通者,趣时者也。”这都表明揭示这一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如何应时而变,以摆脱困境,达于顺畅。

上一篇:《孝经》 下一篇:声音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