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注》(郑玄)

东汉郑玄为《礼记》所作注本。东汉末,党锢之祸起,郑玄与同郡孙嵩等40余人遭禁锢。郑玄遂闭门修业,潜心于《周礼》、《仪礼》、《礼记》,积14年之功,著成“三礼注”。郑玄一生遍注群经,达数百万字之多,“三礼注”为用力最深者,《礼记注》(见图)为其中之一。汉儒说经,今文、古文阵营分明,师法、家法森严,绝不相逾越,无异于作茧自缚。郑注《礼记》兼采今古文,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吸收今文经学之长,“括囊大典,网罗众家”,代表了汉代经学的最高水平。今文、古文,家法、师法之藩篱由此而被冲决。郑氏注《礼记》又以简明扼要著称,凡经文之义显明处,则不加注,加注处则文字尽可能简练,因而注文字数往往少于经文,注文总字数,仅比经文多一千余字,成为千古之绝,对当时经学界以烦冗琐碎为荣而不问所归的恶劣学风是一大冲击。郑玄还对《礼记》做了“刊改漏失”的整理工作,纠正了经文的许多错讹,使之成为比较定型的文本。凡经文古奥难解处,则博采通人之言训释之,或从文字、音韵、训诂角度以求会通,“自是学者方略知所归”,其功不可没。郑注所引材料极博,从而使《礼记》的内容更为丰富,对于深入理解经文,研究汉代学术思想史,都有重要价值。所引材料,其后大多亡佚,赖郑氏注而得以保存一部分,因而尤为珍贵。郑注中已有清议的习尚,从而形成了汉末特别的“郑氏家法”。由于郑氏注的种种成就,使《礼记》地位陡增,从礼经的附庸,一跃而为礼经之一。自郑氏注大行于世,此前所有《礼记》他注均废。郑注的不足之处是:好引纬书为据,这与东汉盛行谶纬之学有关,因而为后代学者所诟病;说解经义时好臆断,又好以今代古。郑注《礼记》在经学史上曾长期居于权威地位,唐《五经正义》之《礼记注》即用郑注,宋又以郑注与孔颖达疏相合为《礼记正义》。元延祐年间,行科举法,规定《礼记》用郑氏注。明永乐中,敕修《礼记大全》,废郑氏注,改用陈澔的《礼记集说》,至清代复兴汉学,郑氏注遂又行于世。历代学者对郑注《礼记》褒贬不一,尊之者称其“如江河日月,不复可泯”(郭嵩焘:《礼记质疑序》),诋之者则“视之为土埂”,实由偏执一端所致。

《礼记注》 汉郑玄注,宋刻递修本

上一篇:《尚书大传》 下一篇:《尚书郑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