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争胜

一年之中,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此兴彼谢,相互争胜。年复一年,无限往复循环,四季由此而成,物候随之而易。秦汉学者解释四季及物候变化原因的理论。秦汉学者认为,宇宙之间有两种对立的“气”:阳气和阴气。阳气在天,是生长万物的气;阴气在地,是肃杀万物的气。据《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的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阴气闭固,阳鸟鹖旦不鸣。但阴气由此盛极转衰,阳气欲起而相争,藏于地下的万物感阳气而动。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阴阳相交,草木萌动。仲春之月,阳气继续增长,阴气不断衰退,双方势均力敌,两气相冲,震而为雷,激而为电,它们是阳气的声和光。蛰伏地下的虫类闻雷声而蠢动。这一月的春分之日,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此后,阳气尽情发泄,万物畅达以生。仲夏之月,阳气达到极盛,夏至之日,白昼的时间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天。但是阳气由此盛极而衰,阴气欲起而与之争胜,万物的生死于此而分。此后,阳气日渐消退,阴气不断增强,孟秋之月立秋,进入秋天。仲秋之月秋分,此时阴阳两气的力量再次达到平衡,白昼与黑夜的时间相等。肃杀之气日渐浸盛,阳气衰落,雷声开始销匿,蛰虫们准备过冬,草木凋零。孟冬之月,阳气上腾于天,归于虚无,阴气下降至地而用事,天地因此而不通,闭塞成冬,大地一派萧条景象。到仲冬之月,阴气达于极盛而衰,阳气则准备起而下降,与阴气展开新一轮的争胜。

阴阳争胜的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董仲舒朱熹等学者对此有补充和发展。

上一篇:服虔 下一篇:《与朱元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