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

东汉章帝时总结五经(见六经)同异和统一今文经学内部争议的钦定官方著作。

成书缘起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汉章帝刘炟亲自主持召开白观会议,诏令太常、大夫、博士、郎官等有关官员及诸生诸儒,就五经同异展开辩论,最后诏令史官班固将这次经学辩论的结论撰集成书。书因白虎观而得名,《后汉书·班固传》作《白虎通德论》、《旧唐书·经籍志》作《白虎通》、《新唐书·艺文志》作《白虎通义》。

内容 《白虎通义》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对董仲舒以后的今文经学和哀平以降的谶纬之学所宣扬的君权神授论、天人感应论、先验情性论等进行了修补与总结,并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国家制度、军队刑罚、礼仪规章、人伦关系以及耕桑商贾等进行了系统规定,具有国家宪章和神学沄典的意义。①关于君权神授论。《白虎通义》宣称天是有意志的。“天之为言慎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天子受命于天,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往今文经学在宣扬三纲上下关系和五德终始时多少含有“易姓而王”的思想,并为王莽篡权提供了“择贤禅让”的借口。针对这一教训,《白虎通义》提出“臣可以为君,君不可更为臣”,意在说明刘氏可以由臣而为君,既已为君,就不可以复而为臣。这样便剔除了今文经学中那些不利于刘氏王朝统治的成分。②关于天人感应论。人君如有玷缺,其气必上逆于天,天的情感便转化成为灾变,“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反之,“王者承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但这样宣传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做出新的回答。诸如遭洪水、汤遇大旱,尧与汤皆为圣君,何以会有洪水、大旱之类的谴告呢?《白虎通义》于是将异常自然现象分为两种,其一是具有谴告意义的“灾变”,其二是“命运时然”的怪异。如阳气散亡,亡而为霜;阴气专精,合而为雹之类,“异之言怪,先感动之”,只是提醒,而不是谴告。二者“各随其行”,必须因事而加辨别。③关于先验情性论。人禀阴阳二气而生,性得阳气而为仁,情得阴气而成贪。五性,仁义礼智信,藏于人之五脏;六情,喜怒哀乐爱恶,藏于人之六腑。六腑为五脏之府,故六情扶助五性而成。这样以天地阴阳与人体生理来说五性六情的先验性,较之以前无疑要精密得多。《白虎通义》的社会观也有可取之处,如在解释“三皇”时,多少看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此外,在方法论上颇能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手段。

版本及分卷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白虎通义》作6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并同。宋《崇文总目》著录作10卷,凡14篇。今存元朝大德九年(1305)刻本《白虎通德论》作10卷、44门,陈振孙的《书录解题》并同。清朝陈立作《白虎通疏证》光绪元年(1875)刊本,凡12卷。

上一篇:三皇五帝 下一篇:天宫五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