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儒林列传》

西汉迁撰写的儒生传记。也是一部简明的儒学发展史。载于《史记》卷六十一。

内容 篇中勾勒了自先秦孔子汉武帝时期的儒学传授系统,以及儒家五经即《周易》、《书》、《》、《礼》、《春秋》的传授系统,描述了汉兴至武帝时期儒道互黜的史实,记载了儒学代表人物的事迹。

儒学传授系统 孔子鉴于王道废、邪道兴而“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并“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孔子卒后,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有的“为王者师”。儒学其后衰落,秦始皇时期儒术被黜,然齐、鲁之间仍有学者信奉。齐国威、宣之际,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孔子学说,“以学显于当世”。秦始皇焚书坑儒,六艺缺失。秦末陈胜起义,鲁国儒生“以秦焚其业”,“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孔子八世孙“孔甲为陈涉博土”。汉兴,“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大儒叔孙通制定礼仪,儒生潜心于学。汉文帝稍用文学之士,但其“本好刑名之言”。汉景帝不任用儒生,景帝母亲窦太后好黄老,不悦儒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武帝即位,儒生赵绾、王臧得志,讲论五经的学者遍布齐、鲁、燕、赵。窦太后去世后,丞相田蚡黜道弘儒,“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公孙弘为学官,奏请以文学礼义为官,得到武帝批准,“自此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五经传授系统 篇中概述了武帝时期儒家经典五经(见六经)的传授系统。言《诗》,在鲁为申培公,先后受业者百余人,著名的有赵绾、王臧等;在齐为辕固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在燕为韩生,“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言《书》者,为济南伏生,曾授业朝错。伏生以《书》教于齐鲁之间,“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礼》则诸学者多言之,“而鲁高堂生最本”。言《易》,则由孔子而鲁商瞿而齐田何。汉兴,田何弟子传于杨何,主父偃等“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言《春秋》者,有胡毋生董仲舒、公孙弘等,而以董仲舒为最:“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氏》也”。

儒道互黜 篇中记叙了汉兴以后至武帝时期,为了争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儒道之间的相互争斗,突出了儒学的价值和地位。惠帝、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儒生未被重用。文、景时期,文帝重刑名,窦太后“好黄老之术”。黄老道家思想地位甚高。武帝即位,始重儒学,“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儒学得到阐扬。但喜好黄老道家之术的窦太后坚持己见,借故害死了名儒赵绾、王臧。窦太后去世后,朝廷“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布衣公孙弘以儒家经典《春秋》而晋身三公之位,影响了整个士林风气。公孙弘采取一系列措施,宣扬儒学价值,延用儒生为官,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儒生传记 篇中为辕固生、伏生、申培公、赵绾、王臧、公孙弘、董仲舒等人立传,而以董仲舒的传最为详尽,且评价最高。

历史地位 《史记·儒林列传》既是司马迁儒学思想的反映,也是司马迁对儒道诸家思想的文化价值的评判体现,更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上一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下一篇:班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