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

南朝齐梁之际刘勰独创的文学概念,指文学创作的两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文心雕·隐秀》篇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又云:“隐之为体,义主(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又据张戒的《岁寒堂话》引《隐秀》佚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可见,隐是指一种含蓄婉曲的手法,寄情意于言外,使读者能从有限的文辞中领略无限悠远隽永的意趣,即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秀则是指一种动人心目的手法,出之以精警之辞,使艺术意象得到鲜明的呈现,即所谓“动心惊耳,逸响笙匏”。今传《隐秀》已残阙,明末钱功甫得宋本补入400余字,多数学者认为系伪作。“隐秀”一词,并未通行。但后代文论家对隐秀说的实质内容有所继承和丰富。如唐皎然在《诗式》提出“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司空图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之说,均属“隐”的生发。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引梅臣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前者是“秀”,后者是“隐”。历代诗话都极其重视秀句的摘录和评析。

上一篇:钟嵘 下一篇:情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