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之学

南宋时反对虚谈性命、提倡实事实功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永嘉学派的叶适和永康学派的陈亮。南宋时期,道学处于主流地位,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以“理本气末”为基础的庞大的理学体系。陆九渊开创心学,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体系。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虽然在学术上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他们的儒学理论在目的和归宿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而且其学术趋向也有共性即“皆谈性命而辟功利”。功利学派就是针对这种学术倾向而兴起的。

功利之学的形成演变有一个过程。早在北宋初年,李觏就提出“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的功利观,反对孟子董仲舒“贵义贱利”的观点,成为后来功利思想的先驱。至南宋初年,薛季宣与道学正统发生分歧,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反对空谈天命性理。之后,陈傅良进一步弘扬“变通当世之治”的思想。至陈亮、叶适时,功利之学大昌,形成了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和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朱熹代表的理学派、陆九渊代表的心学派鼎足而立。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是地处浙江的两个学派,其学术观点基本一致。在宇宙观上,他们强调“道在物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离器言道”和“容理于心”。陈亮说:“盈宇宙者,无非物。”“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叶适也说:“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他们认为“尽遗万事而特言道”的理本论和“玩心于无形之表”的心本论,完全是“以无适无”的空谈。在认识论上,他们主张在客观事物之间去认识事物的道理,重视“行”对于认识“道”的作用。陈亮说:“天下固无道外之事也,不恃吾天资之高,而勉强于其所当行而已。”认为知识的获得来源于人的实际活动。叶适也认为认识来源于实际经验,“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方者为良医”。在价值观上,他们重视功利,认为高尚道德在事功中才能表现,道德的完善在实事实功中才能达到,反对理学家把理与欲、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陈亮说:“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叶适说:“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于是,他们主张理欲同体,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功利之学的代表作有陈亮的《陈亮集》和叶适的《叶适集》、《习学记言》。

功利之学的观点,直接为改革政治和抗金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亦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一篇:理学 下一篇:道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