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生卒】:1007~1072

【介绍】:

欧阳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供

北宋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金石考据家。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六月二十一日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神宗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二十三日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死后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幼年家贫。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历任多种朝臣和地方官,并曾出使河东、河北。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仕宦40年,三贬三迁,但“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王安石:《祭文》),多次上疏要求改革社会弊端,并曾投身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和嘉祐年间以曾公亮为首的政治改革。诗文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151卷。

欧阳修紧密配合政治改革而倡导的文风改革,把宋初开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在理论上,他继承韩愈的修辞明道的儒家文学主张并有所发展。他以“树桑麻,畜豚”,“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要反映、干预社会现实,故《答吴充秀才书》云:“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矣。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又云:“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并从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密切联系出发,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名言。在创作上,他的散文委婉亲切,富于情韵,比之韩文更具艺术感染力。为诗亦平易疏畅,与文同风,但亦因之略少深味。其词则“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在宋词发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欧阳修还有较为丰富而重要的画论,对追求离形得似和诗画结合的审美倾向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又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论诗体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亦功不可没。

欧阳修在学术文化方面还有广泛的贡献。经学方面,著有《毛诗本义》,开启破传、疑经、重事实的风气,促使汉唐的注疏之学向直接体会经文、务明大义的宋学转变。史学方面,所撰《新五代史》(又名《五代史记》)是唐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他主持修撰的《新唐书》恢复表谱,改进史志,对后代史学影响较大。金石学方面,所著《〈集古录〉跋尾》是中国第一部以金石证史之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