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

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据朱熹考证,《通书》本名《易通》。计40篇,约2800字。

《通书》系《太极图说》的姊妹篇,是对《太极图说》基本观点的进一步发挥。①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通书·理性命》)。万物由阴阳和水、火、木、金、土化生,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无极,这就是“是万为一”,多样性中具有统一性。一实万分指统一的实体必然分化千差万别的事物,即由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这是对《太极图说》中宇宙生成论的进一步说明。②动静关系的两个层面。“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通书·动静》)。作为物的动与静是相互排斥的,或者绝对动,或者绝对静,故不通。作为神(事物化生的动力)的动与静是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能妙万物。③人性的5个品级。人具备形神之后,感物而动,遂有善恶之分。人性由一而二,产生刚柔。由二而四,成为刚善、柔善、刚恶,柔恶。加之以中,便为“五性”。其中,刚善为义、直、严毅,柔善为慈、顺、巽,是好的性。刚恶为猛、隘、强梁,柔善为懦弱、无断、邪佞,是坏的性。惟中性最好,是圣人所具有的性。④诚。诚是《通书》的核心范畴。它类似于无极,寂然不动,纯粹至善,是人之为人的形上本体,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百行(其他行为规范和各种事物)的源泉,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根本。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能够做到仁、义、中、正、公。仁义是立人之道,中正是天下之达道,公即无私,它们同是圣人之道。⑤修养方法。圣可学而至,学即是修养。修养方法包括思,即内省,主要是静,无欲故静。把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发展为无欲。“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通书·圣学》),由此而至圣。同时还要迁善改过。人不能无过,不能闻过是不幸,有过知改为君子。⑥政治主张。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君主行天道,修圣德,以顺万物、化万民。治国平天下有术:一是德治。提倡礼乐,使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各得人伦之理,知理便和,和则天下安。德治需从修身做起,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天下治。二是法治。民庶且富,情欲盛而相攻伐。圣人需法天之肃杀之气,齐之以刑,不然会导致人伦灭而天下乱。

《通书》对后世影响较大,成为宋明道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收入明清时所编的《周子全书》、《周元公集》和《周濂溪集》。另有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周子通书》。

上一篇:画意不画形 下一篇:礼义者胜佛之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