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而太极

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的哲学命题。

“无极”较早见于《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太极”较早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另见《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意为没有极限,是虚无的实体。“太极”有二义,一为无形的实体,二为浑元之气。

无极而太极是经朱熹删定的周敦颐《太极图说》的首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多动。”一般认为,此句的无极和太极是一体的,其间没有时间距离。无极而太极是对宇宙本体的一种规定。一方面表示本体虽无而不空。无极虽是无,但无中涵有,名为太极。另一方面表示本体虽有而非物。太极虽是有,但有本于无,名为无极。无极(即太极)通过阴阳、五行而化生出万物。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无极而太极表示宇宙的本体是无形的浑元之气。

另据朱熹所见《国史·濂溪传》和九江故家传本,《太极图说》首句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或“无极而生太极”。此说较可信。无极与太极是二而非一,无极在太极之先和之上,它是宇宙万象的形上本体。无极静无,太极动有,从无极到太极是一个由无至有,由静至动的过程。万事万物最终统一于无极这一个绝对虚寂的实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说》),这也就是所谓的“是万为一”。

无极而太极的命题反映出周敦颐吸收道家思想以提升儒学思辨性的努力,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上一篇:穷而后工 下一篇:画意不画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