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生卒】:1037~1101

【介绍】:

苏轼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供

北宋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苏辙,合称“三苏”。南宋孝宗时赠太师,追谥文忠。

生平 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从此踏入仕途。由于他在政治上主张稳健的改革,既有别于王安石,又不同于光;加以性格耿介,不能“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序》),故一生几度沉浮,历尽坎坷。仁宗朝从地方官值史馆,力劝仁宗“破庸人之论”,“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进策五篇》),呼吁改革。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励行新法,他又认为“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上神宗皇帝书》),与王意见不合,因而被迫出朝,先后在杭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又因见新法之弊而“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于元丰二年(1079)被捕人狱,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责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遂交从田父野老,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元祐年间,旧党司马光复相,苏轼应诏还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不久又因批评当政者“矫枉过直”,“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辨试馆职策问札子》),受到司马光等人的排挤,出守杭州。绍圣元年(1094),新党复起,报复元祐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岭南惠州而海南儋州。“瘴疠所侵,蛮所侮,胸中泊然,无所蒂芥”。(《东坡先生墓志铭》)徽宗即位,于元符三年(1100)始遇赦北归,不久即在常州病逝。平生著述极多。诗文被后人编为《东坡七集》(见东坡集),112卷。学术著作有《中庸论》、《论语说》、《书传》、《易传》等。

哲学思想 苏轼的哲学思想接续苏洵,大抵以儒家经世济民、辅君治国为宗旨,出入百家、参酌取舍而不严守门户,贵通达、重实用而不尚学理之纯,故被视为杂家,儒林称作蜀学。其实这种特点更有利于从社会现实中汲取营养,突破旧说,酿造新意。苏轼继承前人有关道在具体事物之中的思想,以为水之道即在水之中,社会之道即在历代之所以兴废之中,离开实际事物去学道是“弃迹而逐妙”(《大悲阁记》)。因此他要“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上曾丞相书》)。他还继承了荀子“礼者,养也”(《礼论》)的思想,《礼以养人为本论》云:“夫礼之初,始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今儒者之论则不然,以为礼者,圣人之所独尊,而天下之事最难成者也;牵于繁文而拘于小说,有毫毛之差则终身以为不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情欲的合理性。他还改变了传统对“学”的看法,认为“俗学”死守师说,“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提出“道其聪明,广其闻见,所以学也”(《送人序》)。他注重自我经验,主张“有目而自行”,不能“无目而随人”(《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序》)。这些思想不仅与当时的道学恰成对垒,即与传统儒学也颇有距离。

文艺思想和实践 苏轼也是北宋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反对束缚,提倡创作自由。对于法度,他说:“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诗颂》)“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说》)对于得失,他说:“言发于心,冲于口,吐出则逆人,茹之则逆心。余以为宁逆人也,故率吐之。”(《录陶渊明诗》)不满王安石以一己之文统一天下,他说:“地之美者同于生物而不同于所生;唯荒瘠赤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答张文潜》)他以“求物之妙”(《答谢民师书》)为中心,深入探讨了创作规律。指出物之妙在于神,当着重捕捉事物的精神意气:“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而得物之神就需身与物化、神与物交。如文与可之画竹:“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如李伯时之画山庄:“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还需酝酿灵感,不失时机地一挥而就,即所谓“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他还提出了淡远深邃的审美理想,代表了晚唐之后文艺发展的历史趋势。《书黄子思诗集后》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评韩柳诗》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和陶诗序》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都是这方面的名言。苏轼的文艺理论,内容之广泛、观点之精辟为宋人之冠,其思想倾向的代表性亦首屈一指。

苏轼是个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成就卓著的艺术家。文居唐宋八大家之一,无论长篇短制皆挥洒自如,不拘成法。长篇如《司马温公行状》,洋洋万余言,初无布置,迤逦写来,委曲精尽,自古无此法。短章如《记承天寺夜游》,廖廖数十字,晶莹如露珠,而情境宛然。前后《赤壁赋》等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则于物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讽刺权贵如《荔枝叹》,沉思人生如《渑池怀旧寄子由》,怀念家乡如《游金山寺》皆意致深邃。至如《望湖楼醉书》、《饮湖山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写景绝句更属千古绝唱。词则于婉约之外开豪放之风,“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漫志》)。“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即其代表。文学外,书法为宋“四大家”之首(余三家为黄庭坚米芾蔡襄),擅行、楷,用笔丰腴跌宕,意态自在天真。绘画则兴之所至,信笔直扫。善画竹,尤喜作枯木怪石。形象虬屈,结构奇特,“如其胸中盘郁也”(米芾:《画史》)。贯穿在苏轼文艺创作中的共同精神是意气风发,笔力纵横,无拘无束,自由奔放,与其哲学思想、文艺理论正相一致。

历史地位 苏轼其人、其学、其艺混然一体,不仅影响了当时一代文坛,而且广被宋元明清历代知识分子,更为明代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徐渭李贽袁宏道等尊为先驱。

上一篇:朱熹 下一篇:作文害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