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为太极

天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和最高原则。南宋朱熹的重要理学命题,是其理气学说和心性学说的逻辑基础。

理、太极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常用的概念术语。理学开山祖周敦颐首次将太极作为重要的实体范畴纳入其理学逻辑结构中,作为从无极到阴阳的生化环节。理学奠基人二程第一次视理范畴为天地万象的最高本体,作为所以阴阳的形而上者。朱熹进一步以理为太极,从逻辑上沟通了周敦颐的太极生成论与二程的天理本体论,实现了程朱理学逻辑起点的综合集成。

朱熹的理为太极命题,主要有两方面的思想:①理和太极是同一宇宙本体的两种指称或“表德”。具体又分三个层面,从形上学层面看,“太极只是一个‘理’字”(《朱子语类》卷一),二者无上下本末之别,都具有“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等本体性逻辑特征。从伦理学层面看,理和太极都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意蕴,都是心性中的至善道德观念,“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从物之理的层面看,万物皆有理,物物有一太极(见物物一太极)。②太极是理的内涵的进一步展现及其特征的深一层刻划。当太极与无极相对时,太极侧重揭示理范畴的实在性,“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同上),并以此与佛老的空无之理相区别。当太极与阴阳相对时,太极详细说明了“理生气”的思想观点;太极与动静相对时,深刻揭示了理本体派生阴阳二气的内在逻辑机制以及阴阳动静无限循环的宇宙演化过程(见太极生阴阳)。单独使用太极范畴时,着重刻划了理的至高无上性,“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七),理的绝对无二性,“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以及理的分殊层次性和各层次理的完整无缺性。朱熹的亲炙弟子陈淳在《北溪字义·太极》中有一形象的概括:以理为太极,说明理是天地万物运转不停的“枢纽”,是万古千世生生不息的“主宰”。

朱熹理为太极的命题及其思想,拓宽了其理学体系的逻辑基础,丰富和充实了理本体的逻辑结构,使其理气论和心性论融会为一体。但是,由于太极范畴的语义模糊性及其形气象数传统,太极范畴既可成为建筑理本论大厦的得意材料,也可变为瓦解理本体的致命弱点。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首先提出异议,反对以太极为最高本体,主张阴阳即太极。其后,论争更为激烈。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明确批判了理为太极的理本论观点,认为太极只是浑沌未分的元气,主张气为太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