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

【生卒】:1232~1303

【介绍】:

元代理学家。字吉父,一说字吉浦,学者称仁山先生,谥文安,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后隐居著述,于天文、地理、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都有研究。学术上受濂学、洛学影响较深,认为天地之心是仁,“春生夏长,万宝秋成,形形色色,生生性性,皆天地之心所为也”(《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而“动”是见天地之心的障碍。他说:“人之所以失其良心,迷此仁性,而终不能见天地之心者,盖其欲动情盛,而常失之于动也。夫物之感人无穷,人之好恶无节,此心所存,逐物而动,则飞扬升降,幻贸驱驰,安能体认义理,充养仁心?其于天地之心,惘然莫知也。”(同上)以理而论,动之端乃见天地之心,但以人心而论,则动不能见天地之心,而静可以见天地之心。“故学者亦须收视反听,澄心定虑,然后可以玩索天理,省察初心。而有以见天地之心”(同上)。强调静养功夫在道德修养中的地位。静养的目的是为了“察此一念天理之复,充此所复天理之正。而敬以持之,学以广之,力行以践之”(同上)。所谓“复”即恢复,“凡事莫不有复。如学宫既废而新,则为学校之复;纲常既晦而明,则为世道之复;国家既危而安,则为国势之复”(同上)。承认命的存在,指出命有清浊厚薄之分。得其命之清厚者,则仁、义、礼、智、信自至,上下左右咸和,得获位禄名寿。得其命之浊薄者,则仁、义、礼、智、信有所未究,上下左右失和。其说不出程朱理学之范围,亦有发挥,被后世学者称为元初名儒。著有《通鉴前编》20卷,《大学章句疏义》2卷,《论语孟子集注考证》17卷,《尚书表注》12卷,《仁山集》6卷。

上一篇:蔡清 下一篇:《困学纪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