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

【生卒】:1249~1293

【介绍】:

宋元之际理学家。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人。字梦吉,号静修,又名駰。由宰相不忽木推荐,元世祖擢办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在学宫督教元廷近侍子弟。后以母病辞归,讲学授徒以终。他初习章句、训诂,有所不满,后从赵复得知程朱理学,大为叹服,认为这才是圣人“精义”。与许衡并称“元北方两大儒”。其著作后人辑为《静修先生文集》。

刘因以理为万物的本源和根据,而理之内涵乃“生生不息”,即“既成而毁,毁而复新”;理实现于天地、万物、人类则为“造化”。他说:“大而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小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至鸢飞跃,莫非天化之存乎人者也。”(《宣化堂记》)故天理、造化即在人性之中,为人“盖于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也”(《读药书漫记》)。因此,要成为君子,只在于立心之初,而不在于出以“及物”和用世、治功;一个人德性之高低,不在于是否有官职和功业,而在于自身道德修养之深浅。

刘因受庄子和佛学的影响,看到事物的相对性,认为:“物齐也,齐之则不齐矣。……不齐之,则物将自齐而平矣。”(《书康节后》)但他却夸大相对性,进而怀疑客观现象的真实性,主张回复到自我的本心中去认识。刘因认为人性是“全”(至善)的,其所以“不全”,是由于“异端之害惑之也”。克服“异端之害惑”回复其“全”的最好途径就是读“大圣大贤惠世之书”。这些书以六经为根本。六经中“《诗》、《书》、《春秋》皆史也”,因此应先“推索究竟”其事实、原意,然后再议论、发挥,而不应穿凿附会、任意发挥。

上一篇:《静修先生文集》 下一篇:《正气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