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知与行互相统一。明代王守仁关于知行关系的重要命题。语出《传习录》上:“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知即道德自觉,行即道德行为,合一是说二者是一回事,不能割裂。

守仁在《传习录》一书中多次提到知行合一说的立言宗旨,指出此说是为针砭割裂知行的时弊而发的。当时的士人满口仁义道德,然而做起事来却是不仁不义。守仁以为这是明代社会危机的根源所在。知行分离有两种情况,一是知善不为,二是知恶不去。守仁认为它们都与朱子学提倡的知先行后和由此造成的分裂知行的一般倾向有关。知行合一恰好是对病的良药。知善不为者常常借口必先知了然后才能行,所以要先做讲习讨论的功夫,等知得真了再去行。知行合一说告诫他们,不行就不是知,等知得真了再去行,就是要终身不行,从而也就是终身不知。知恶不去的人常常借口恶只是一个念头,未曾行动,不去无害。知行合一说告诫他们,有恶念即是有恶行,一定要认真切实将它克倒。

同时守仁还认为,知行合一不是为救时弊而随意编造出来的,它有实际的根据。知行是同一个功夫的不同方面,知了才能行得是,行了才能知得真。知行是古人为了纠正做功夫当中出现的懵懵懂懂地做和茫茫荡荡悬空思索这两种倾向提出来的,说出来虽然是两个词,但是做起来只是一件事。具体说来,知与行的关系即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传习录》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中)知是行的某个方面,行的开始,行的指导思想,行之道德自觉;行也是知的某个方面,知的完成,知的实行,知的实现。知行所以合一,是因为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修养功夫。

知行合一说提高了一些士人从事道德修养,努力于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但是也引起学术界的大争论。顾东桥等人指出,知行合一否定行动之前的知,必然导致冥行妄作。王夫之认为,知行合一是以知代行,“销行以归于知”。这两种看法对于知行合一都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守仁并不反对知,只是反对与行脱节的知。他明确说过“知是行之始”,承认知为行的开端,当然这里的知本身即是行,因为道德领域没有不行而能知的。至于“销行”则只能说是王学末流的毛病。王守仁一生倡导实践,反对空谈,知行合一恰恰是为此而提出的,所以销行以归于知决不是他的本意。

知行合一是就道德领域而发的。它纠正了朱熹理论上的错误,对于人们在整个哲学领域正确理解知行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也是有益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