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则有性

人性产生于人的形气。明代王廷相关于人性来源学说的命题,出自《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横渠理气辨》。在人性来源上,王廷相发挥张载的“以气释性”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有生则有性的命题。所谓有生则有性,是指“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焉”,即在人的生理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人的认识活动,而获得道德情操——仁义礼智。他说:“人有生气则性存,无生气则性灭矣,一贯之道,不可离而论者也。如耳之能听、目之能视、心之能思,皆耳、目、心之固有者;无耳目无心,则视听与思尚能存乎?”(《雅述》上篇)他进一步论证说:“自今论之,如出于心之爱为仁,出于心之宜为义,出于心之敬为礼,出于心之知为智,皆人之知觉运动为之而后成也。苟无人焉,则无心矣;无心,则仁义礼智出于何所乎?故有生则有性可言,无生则性灭矣”。(《横渠理气辨》)根据有生则有性这一原则,王廷相指出程朱学派“以理言性”的观点是从佛教的“四大之外,别有真性”的论点中脱胎出来,完全是一种“谬幽之论”。他根本不承认“气外有本然之性”的存在,认为程朱侈谈“本然之性”不过是“支离虚无之见与佛氏均也”(《性辨》)。

上一篇:朱衡 下一篇:何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