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之行处皆是心

气和心是统一的,有气就有心。明末消初学者黄宗羲关于心气关系的命题。语出《明儒学案·河东学案·薛思庵学案》。在理气论上,黄宗羲主张理气合一,明确肯定:“大化之流行,只有一气充周无间”(《南雷文定·与友人论学书》),“覆载之间,一气所运,皆同体也。”(《孟子师说·庄暴见孟子章》)。在心性论上,他主张“在天为气者在人为心,在天为理者在人为性”(《明儒学案·文庄罗整庵先生钦顺》),“理气是一,则心性不得是二”(《明儒学案》卷首《师说》)。黄宗羲在理气论上承继了张载、王廷相、罗钦顺诸人的传统,在心性论上,则继承他的老师刘宗周的观点,上接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传统,提出“盈天地皆心也”(《明儒学案序》)。他力求将此二者进行综合,将理气说与心性论贯通起来。他反对“离气以求心性”(《孟子师说·浩然章》)的观点,认为“志即气之精明者是也”,“知者,气之灵者也”(同上),“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即腔子内亦末始不是气耳”(《明儒学案·河东学案·薛思庵学案》),进而得出心即气、气即心的结论。“气之行处皆是心”的命题将天道观与人性论、张载以来气学传统与陆、王心学传统贯通起来,这是黄宗羲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但他的贯通、综合,以气为媒介,认为“我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无有碍隔,故人心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七》),则混淆了心与物的区别,而且导出与陆、王心即理相同的结论:“穷理者尽其心也,心即理也。故知性知天随之矣。”(《孟了师说》尽心章)可见,黄宗羲的思想不是平行于气学、心学两大传统之间,其理论最终归结到陆、王心学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