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考订文字正误,是治经的基础,而文字的考订,又离不开古音的审析。清代重要学术主张。为清初顾炎武所提。见于《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宋人治经,讲求义理,理明辄止,不重训诂,每遇经籍中古字古音,往往以其与今音不合而随意改字。结果穿凿附会,歧义纷出,迄于元、明,影响历数百年而不绝。有鉴于此,顾炎武治经,鄙夷宋人的空谈义理,痛斥自唐玄宗以来率臆改动经文的积习。他主张遵循汉代经师的考据训诂方法,由知音、考文入手,以保存经籍原貌。于是在与友人李因笃讨论古音学的书札中,他提出了“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及其实践,示范了一种笃实的考据训诂方法,从而使儒家经典的疏解建立在可信的基础之上。后来的经学家沿顾炎武开辟的路径而行,无不奉其主张为治经准绳。乾隆初,惠栋率先加以阐发,指出:“经之义存乎训诂,识字审音,乃知其意。”(《松崖文抄·九经古义述首》)戴震继起,光大惠学,强调:“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集·与是仲明论学书》)又说:“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戴震集·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钱大昕唱为同调,同样主张:“《六经》者圣人之言,因其言以求其义,则必自诂训始。”(《潜研堂集·臧玉林经义杂记序》)经过乾隆、嘉庆间诸学术大师的表彰和阐发,顾炎武的治经主张遂成为乾嘉学派的根本方法论。

上一篇:《经籍籑诂》(阮元) 下一篇:王夫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