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

【生卒】:1607~1684

【介绍】: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字啬庐,号朱衣道人、石道人等。山西阳曲人。30岁时曾为袁继咸案赴京上书请愿。明亡后隐居山中,常怀抗清之志。顺治十一年(1654)以参与抗清密谋罪下狱。在狱中受刑不屈,绝粒九日。一年后得门人营救而获释。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被举荐,严加拒绝。有司派人促行,以死拒不入城。特授中书舍人,托老病以归。传世著作有《霜红龛集》。另著《性史》、《十三经字区》、《周易音释》、《周礼音辨》等,已佚。新近发现有《庄子批注》、《荀子评注》、《荀子评点》、《淮南子评注》、《老学庵笔记批点》等。

学术上崇奉老庄,以异端自居,好作“反常之论”,“于世间诸仁义事实薄道之,即强言之亦不能工”(《霜红龛集·书张维遇志状后》)。批评“理学家法,一味版拗”(《霜红龛集·杂记三》),“明王道,辟异端,是道学家门面,却自己只作得义袭工夫”(《霜红龛集·杂记一》),反对只在注脚中讨分晓。认为当时流行的四书五经注,非千古之道统。看书洒脱一番,便长进一番。否定尊经轻子的思想倾向,认为“只因儒者知六经之名,遂以为子不如经之尊,习见之鄙可见”(《霜红龛集·杂记三》)。实际上,“有子而后有作经者也”(同上)。参证佛理评注百家之学,开清代子学之先河。注释公孙《白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有独到之见。注解《墨子·大取篇》,旁征博引,阐发新义。另对老子》、《庄子》、《荀子》、《管子》、《淮南子》、《鬼谷子》都有注疏。哲学上主张气在理先,性有善恶,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与顾炎武、孙奇逢、朱之瑜颜元一样,反对空虚之学,主张习行体验,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认为天下是天下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在文学艺术上,把儒家的言情说和道家的自然说结合起来。认为是生命之音,作诗不能不说真话,不表真性。他借诗言志,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个性解放思想。认为文章不宜模仿,不宜受形式限制,当以抒发真情为要。“文者情之动也,情者文之机也。文乃性情之华,情动中而发于外,是故情深而文精,气盛而化神,才挚而气盛,气取盛而才见奇。”(《霜红龛集·文训》)顾炎武称其人其诗“萧然物外,自得天机”(《亭林文集·广师》)。傅山博学多才,通经史,兼工诗、书、画、金石,又精于医学。其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试图通过对子学的注疏和研究,打破儒学的教条主义迷信,宣传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推进白家之学的自由发展,构成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