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防

要严格划清华夏族(主要指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界限,既要坚决反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又不要主动对他们出击,要彼此不相侵犯,各安其处。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如何处理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命题。出自《读通鉴论·东晋哀帝》:“天下之大防二:中国、夷狄也,君子、小人也。”自从《春秋传·成公十五年》提出“内诸夏而外夷狄”之后,历代儒家都很重视“夷夏之辨”。王夫之生当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之际,对清代统治者的民族高压政策有切肤之痛。为了光复汉族政权,所以特别强调夷夏之大防。他将夷夏之防作为其民族观的理论基石,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证。他认为华夏族与“夷狄”的区别是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所以华夏族与“夷狄”的界限绝不可乱,“乱则人极毁”。要坚持“绝夷于夏”这个“万世守之而不可易”的“古今之通义”。他认为,君权“可继、可禅、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黄书·原极》)。而对入侵中原之夷狄,则“欺之而不为不信,杀之而不为不仁,夺之而不为不义者也”(《读通鉴论》卷二十八)。对于那些并没有侵犯华夏的“夷狄”,则主张“彼无我侵,我无彼虞,各安其纪而不相渎”(《宋论》卷六)。对王夫之的民族思想,学术界一般均肯定其中所包含的民族自立、自强、自卫,珍视民族气节等积极内容,以及对近现代一些先进人物产生过的巨大影响;也都认为其中包括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因素。但在对夷夏之防的命题的分析上则有分歧。有的认为它历来是华夏民族用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理论,应予肯定;有的则认为它是为“华夏中心论”服务的,应予否定。

上一篇:《三鱼堂賸言》 下一篇:经世济民为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