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生卒】:1716~1798

【介绍】:

清代人、文学理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江宁知县。30余岁即弃官闲居,“卜筑江宁小仓山,号随园,崇饰池馆,自是优游其中者五十年”(《清史稿》本传)。著述凡30余种,如诗文集《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续诗品》等,汇刻为《随园集》。

疑经思想 袁枚思想洒脱,“任天而动”,对儒家经典持有大胆怀疑精神,尝云:“六经中唯《论语》、《周易》可信,其他经多可疑。疑非圣人所禁也,孔子称多闻阙疑,又称疑思问。……六经者,文章之祖,犹人家有高、曾也。高、曾之言,子孙自宜听受,然未必其言皆当也。六经之言,学者自宜参究,亦未必其言皆醇也。”(《小仓山房文集》卷十八《答定字第二书》)。他也像明代的李赞及清代的章学诚等人那样,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论点。他说:“古有史而无经。《尚书》、《春秋》,今之经,昔之史也。《诗》、《易》者,先王所存之言,《礼》、《乐》者,先王所存之法,其策皆史官掌之。”(《小仓山房文集》卷十《史学例义序》)。对宋儒的二重人性论,他也指出其错误,并特别批驳宋儒离情而求性的观点。他说:“宋儒分气质之性、义理之性,大谬。无气质则义理何所寄耶?亦犹论刀者不得分芒与背也,无刀背皆芒也无有矣。”(《读外余言》卷一)这实有类似颜元的“若无气质,理将安附”的意思。他主张以情求性,主张义理之性依存于气质之性,就是肯定人的现实情感和欲望,肯定人的物质生活。他对儒家名教,也采取不赞成之态度。对儒家排斥异端,也予反对。他对儒、释、道各家都采取宽容而超脱的态度,颇有学术平等之思想。

抒写性灵的文学论 《清诗稿》本传说袁枚“天才颖异,论诗主抒性灵”。抒写性灵,是袁枚的文学主张。《随园诗话》中,关于抒写性灵之论处处可见。如:“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必欲繁例,狭其径,苛其条规,桎梏其性灵,使无生人之乐,不已慎乎?”(《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使人夭阏性灵,塞断机括,岂非诗话作而诗亡哉!”(《随园诗话》卷八)何为“抒写性灵”?他说:“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故曰:‘诗言志。’又曰:‘修辞立其诚。’然而传巧不传拙,故曰:‘情欲信,词欲巧。’又曰:‘神也者,巧万物而为言。’古人名家鲜不用此。今人浮慕诗名而强为之,即离性情,又乏灵机,转不若野氓之击辕相杵,犹应风雅焉。”(《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八《钱玙沙先生诗序》)关于“抒写性灵”的要点,大致可分为“性情”、“灵机”、“著我”三点。袁枚以这三点为中心,广泛论述了文学的各种问题,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文学理论。

对正统封建文学观念的批判 在清代的诗歌论坛上,先后出现过4种主要的文学主张。除袁枚的“性灵”说外,尚有康熙年间王士祯的“神韵”说,雍正、乾隆年间沈德潜的“格调”说,嘉庆间考据学者翁方纲的“肌理”说。这后3种理论,虽旨趣不同,但却代表了清王朝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主张,都可归为官方诗论或官方认可的诗论。对这3种正统论,衰枚进行批评。他对王士祯的“神韵”说,嫌其假,深表不满;对沈德潜的“格调”说进行了批判,特别对沈德潜的文必关乎教化、温柔敦厚的主张,批判尤力;对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讽刺他是“天涯有客号詅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七《仿元遗山论诗》之三十八)。现在看来不能说这3种理论无可取之处,但比较而言,袁枚的“性灵”说,代表了当时的文学进步主张,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是清中叶以来再度萌动的反传统、反封建的社会思潮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是明清实学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

上一篇:《古经解钩沈》 下一篇:《经史问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