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疏证》

清代陈立撰,凡12卷,成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今有清光绪元年(1875)淮南书局刊本行世。按《白通》系《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之省文,东汉班固撰集,共4卷,专门记录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诸王诸儒在白虎观会议上讲论“五经同异”的结果,具有以今文经学总结今古文之争的性质。陈立之所以为其作“疏证”,是因为该书于“汉儒说经师法”最为完备(《清史列传》本传),然因年代久远,其间多变故,致使文义难明。于是,仿唐代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作疏之例”,先为疏证,“析其滞疑,通其结”(《白虎通疏证·序》),而不事辨难。全书分:爵、号、社稷、封公侯、三军、致仕、考黜、瑞贽、姓名、嫁娶、丧服、效祀、宗庙、朝聘、贡士、车旂、田猎、杂录等目,博稽载籍,条分缕析,逐一疏证,旨在“疏其指受,证厥源由,畅隐扶微”(同上)。由于该书对汉、唐以来之旧闻、经说,广搜博采,整齐排比,悉心分类,疏通辨证,因此使《白虎通义》之文义得到系统的诠释,进一步确立了今文经学在清末的地位。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此书实足与凌注《繁露》(指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并美”是不无道理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