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生卒】:1858~1927

【介绍】:

康有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供

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易号更生、更甡,晚号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清咸丰八年(1858)二月初五日生于广东南海县西樵山北之银塘乡,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三十一日病逝于山东青岛

生平 康有为出生于士大夫家庭,自幼受传统儒家教育。青年时受业于广东名儒朱次琦,受其“济人经世”思想的影响。清光绪五年(1879)、八年,先后游历香港、上海,初步接触西方文明,开始阅读西书,接受西方思想影响。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刺激下,光绪十四年第一次向皇帝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十六年在广州会见今文经学家廖平,受廖的影响由古文经学转向今文经学,借助今文经鼓吹变法维新。光绪二十一年与弟子梁启超同往北京参加会试,正值丧权辱国的《关条约》签订,康梁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不久,中进上,授工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将维新运动进一步推向高涨。“百日维新”开始,康有为受光绪皇帝召见,任为“总理衙门章京”,许其专折奏事。在此期间,他连上奏折,提出变法维新的具体主张。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从“通下情”入手,逐步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经济上要求保护和发展工商业,使中国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国;文化教育上要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提倡“西学”。试图通过君权实行和平改良,使中国逐步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戊戌政变发生后逃亡日本,后长期周游于美、欧、南洋,在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国,民国六年参与张勋复辟。晚年在游历、讲学中度过。

对传统儒学的改造 为了推动变法维新并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康有为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其途径是用今文经学打击古文经学,借“复原”之名行改造之实。康有为青年时代亦宗古文经学,曾撰《何氏纠谬》批评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自立志维新并受廖平影响后转宗今文经学。继承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的传统,借阐发儒家经书的“微言”表述新思想,通过“托古改制”推动变法维新。清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出版《新学伪经考》,断言古文经乃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出于帮助王莽篡夺汉朝政权的政治需要而造的伪经,非孔子真经。自“伪经”出,孔子学说被歪曲,精华被阉割,孔子关于“改制”的“微言”遂湮灭无闻。自东汉以来,2000年间所传皆刘歆之“新学”,而非孔学,危害无穷。因此,务须恢复孔子和孔子学说的原貌,通过弘扬今文经学来光大孔子之道。光绪二十四年,又出版《孔子改制考》,力图证明“改制”乃是孔子学说的根本宗旨和精华。认为儒家的六经乃是孔子为了“改制”而假托古代圣贤的事迹和言论表述自己政治理想的作品。“改制”乃是六经、特别是《春秋》的最重要的“微言大义”。康氏以此证明变法维新符合孔子之道,借以打击反对变法维新的封建顽固派。

哲学思想 康有为将中国古代的元气说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认为气是宇宙始基,并以热、力的作用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后来接受董仲舒思想,认为“元”为万物之本。他虽把元解释为气,但又认为“知气”即灵魂,“魂气”有知,“神气”能广泛感应,对气做精神性、神秘性解说。又称元与老子的道、婆罗门教的“大梵天王”、基督教的上帝近似,明确把元解释为绝对精神,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宰者。进而又认为,元显现于人,便为人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爱力。他对不忍人之心的作用做了无限夸大,认为它是“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为一切源”(《孟子微》卷一)。这样,康有为的哲学最终就成为以不忍人之心为本的主观唯心论。康有为无限夸大心力、爱力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维新派试图为变法维新事业寻求精神动力,并论证其可行性的愿望。

康有为又将儒家的变易思想、公学派的三世说与西方传入的进化论相结合,提出一套进化史观。他认为,变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而且万事万物又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向前发展进化的。地球最初只是七石,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草木、虫介、禽兽,后来又由猿进化为人。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三大阶段,各国、各民族皆莫能外。康有为的进化史观严重动摇了中国两千年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不变论,论证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三世进化说,他又撰写《大同书》,对无君主、无国家,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做了详尽描述。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可视为中国近代儒家最高的社会理想。

伦理思想 康有为反对宋儒的“义理之性”说,认为人性只是气质之性(见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他说,人作为有知觉的动物,对于外来刺激势必会出现适宜与不适宜的感觉,由此而产生爱和恶,这便是人的性情。后来,他又把爱恶解释为“求乐免苦”,认为这才是人类共同的天性。基于此,他对人欲做了肯定,批判了宋儒的“去人欲,存天理”说,并将“天理人欲”颠倒为“人理天欲”。认为人类求乐免苦的欲求乃是社会进化的动力,是否满足人们求乐免苦的需求乃是判断是非善恶、治乱文野的标准(见人以爱恶为性)。由此,他对三纲做了严厉谴责。但是,他又认为,有欲虽是人的天性,但能自觉地节欲却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而自觉程度的高低,又是大人与小人的差别。要增强节欲的自觉性,则需要学,由此强调了后天修养磨炼的重要性。康有为将仁看做最高道德准则,并赋予了博爱、平等、自由的新内容。

著作 康有为著作极丰,计有100多种。重要的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论语注》、《礼运注》、《中庸注》、《孟子微》、《大同书》、《诸天讲》、《戊戌奏稿》以及向光绪皇帝的7次上书等。《康有为全集》现正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

地位和影响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也是近代最早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戊戌时期,他对古文经的全面打击和对今文经的新阐发,在当时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他引西学入儒,虽多主观附会,但开辟了儒学改造和重建的新方向,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称得上是承先启后的人物。从20世纪初开始,康有为不仅在政治上落伍,在学术思想方面也逐渐倒退。辛亥革命后,他鼓吹复辟帝制,维护旧的纲纪、礼教,要求定孔教为国教,显然有背于时代潮流。不过,那时他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已经不大了。

上一篇:《体用论》 下一篇:天学人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