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生卒】:1892~1978

【介绍】:

郭沫若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供

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学名开贞,号尚武。沫若是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上首次发表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此外还用过许多笔名,如郭鼎堂、麦克昂、杜衎等。四川乐山人。

生平 少年时即熟读古代典籍,尤喜读《庄子》,培植了研究古史及先秦诸子学的基础。1910年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和哲学名著,亦能挥笔写出富有反帝爱国激情的诗篇。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五四”时期,从事新诗创作,推动新思潮传播,开一代诗风。1921年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在东京组织“创造社”。1923年获医学士学位。不久,认为“文学可鼓动起热情来改造社会”,遂弃医从文。1924年接受克思主义思想,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翌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发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重要著作,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古史的里程碑。抗战开始,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此时又相继发表《屈原》、《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鼓舞人民斗志,影响极大。《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有创见的著作亦结集出版。抗战胜利后,反对独裁,反对内战,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而做不懈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许多重要职务。又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生平著述丰富,现有《沫若文集》(17卷)行世。自1982年起《郭沫若全集》(共38卷)已陆续编印出版。

古史研究 郭沫若针对当时史学领域儿被疑古派和信古派的片面史观全部占领的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为指导,独辟蹊径,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起先,他依据《诗》、《书》、《周易》等先秦典籍,后又进一步运用甲骨文、金文等,全面考察了商周两代的渔猎、牧畜、农业、工艺、贸易等方面的情况,认为商代是“金石并用”时代,是牧畜业进展到农业时期,而周代则是育铜器时代,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又认为人是在物质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建立家庭、阶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并形成意识形态。以大量的史实,论证中国确实存在着五种社会形态,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又是提出中国存在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人。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后,到《驳实庵字说》、《奴隶制时代》,都坚持这一论断。认为依据古代文献和器物,证明“奴、婢、隶、仆、童、妾”固然是奴隶,而“臣、民、氓、宰”也是奴隶,前者从事于家内的贱役,后者则从事于生产,社会地位更为低贱。依据彝器铭文亦可断定“鬲”亦是战俘而转变成的生产奴隶。以大量奴隶的存在并被任意屠杀,以及“井田制”的实际情形、工商业的发展、名物的变革、政治法律的比较,确实证明所谓“中国则由亚细亚生产制而直接进入封建制”,中间没有奴隶制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后来随着地下发掘文物的不断出现以及对某些观点的修正,他虽然对奴隶制与封建制的社会分期的主张有所改变,但坚持中国古代社会确实经过奴隶制阶段则始终不渝。在研究古史的过程中,他用科学观点和方法钻研甲骨文、金文亦是首创者。其目的在于“搜集第一手资料”(《金文丛考·重印弁言》)。就甲骨文的整理而言,创见屡出,如:断片复合,残辞互足,开研究的新路;称风神为帝史,以干支计日程,殷车常驾二马,卜雨兼卜来自四方,等等,均为前人所未说;以戋甲为河亶甲,以甲为沃甲,以像甲为阳甲,解决了关于殷王世次的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特别是《释祖妣》一文,科学地揭示了二字的本义,从而考察古代的生殖神崇拜和宗教起源以及婚姻制度的变迁。在金文方面更有成就,剔除伪说,用以做历史研究的真实材料。他的《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编》、《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著作的出版,业已承受了历史的验证,为中外学者所肯认,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儒学研究 郭沫若对于儒、儒家和儒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对儒家学说做出了肯定性的评价。其论点较集中于《驳说儒》、《周易之制作时代》、《孔墨的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荀子的批判》、《秦楚之际的儒者》等文中:①在儒的发生问题上,针对胡适的论点,提出儒本起于邹鲁,是邹鲁缙绅先生的专号。其本义为“柔”,即不事生产的筋骨之柔,非殷民族奴性的宗教。至周代而形成专门为人相礼、祭祖祀神、办理丧事的儒这一阶层。认为随着儒的职业化、知识的普及化、孔子因把从前由贵族占有的知识普及至民间而做出巨大功绩,所以被奉为儒家的创始人。②推崇孔子。认为孔子乃不世出的天才,其思想是顺应当时解放奴隶的历史潮流,袒护能够代表民意的新兴势力的乱党,很想积极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孔子学说是批判继承过去的文化而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以为新的封建社会的靭带。其核心是仁,含义是克己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所操持的一贯之道,是由己及人的人道主义,这就是人的发现。要求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即不去侵犯众人,必须遵守该时代维持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郭沫若又指出,孔子主张为人为学都应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虽然肯定有“生而知之”的天才,但更强调“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孔子否定传统的鬼神,否定天或上帝,否认地上的王权。他心目中的天只是一种自然或自然界中流行着的理法,所说的命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必然性。其整个思想体系是在主观的努力上追求“仁”,在客观世运中认定“命”。总之,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是完全值得肯定的。③考察了孔子以后的儒家。据《韩非子·显学篇》具体分析孔子以后“儒分为八”的情况,论证有:子张之儒乃孔门中的过激派,其后接近墨家;子思之儒、孟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应是一系;颜氏之儒,富有避世的倾向;漆雕氏之儒乃孔门的任侠派;仲良氏之儒疑是陈良的一派,屈原当出其门下;孙氏之儒即是荀子,主张“隆礼义”,包含着“尊法听制”,可见与孔子有了相当大的距离。又,至于秦汉之际的儒者,虽经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战争之劫难,但仍有一部分人在秦朝任官职,如李斯;一部分人在埋头研究或著书,如荀子、浮丘伯、伏生、田何、公子等;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参加了革命,如孔鲋、张良郦食其陆贾等。郭沫若断定:到了汉初,儒家在事实上也完全变了质,先秦以前的诸子百家几乎都汇合到儒家阵营,打的却都是孔子的招牌。

上一篇:《戴东原的哲学》 下一篇:《礼运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