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故论衡》

章炳麟的学术论文集。1910年日本秀光社初版。全书分上、中、下3卷,7万余言。系作者1906年出狱东渡日本以来的学术著作结集,其中多篇曾在《国粹学报》发表。

上卷论小学,共10篇。小学即语言文字学。章太炎依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释精详,每多创见。他继承并发挥荀子的“缘天官”说,强调语言起源于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语言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他说:“语言之初,当先缘天官。”“物之得名,大都由于触受。”(《语言缘起说》)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先有声,后有形;音以表言,言以达意。他对古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中古娘日二纽上古归泥纽的观点。又列有纽目表,把古纽定为5类21个。创造《成均图》,用以解释文字的转注、假借及孽乳现象。这部分文章,对语言文字学特别是音韵学有较大的贡献。

中卷论文学,共7篇。章太炎对文学的诠释、评论,多本之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他给文学下的定义是:“文学者,以有文字箸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文学总略》)认为凡有形质而自成首尾的就叫做文章。可知他对文章、文学的界说是比较宽泛的。他主张写文章尚质,重证据,戒空论,反夸饰,与乾嘉以来汉学(朴学)的治学精神相一致。这一卷以大量笔墨评论历代散文和词歌赋的优劣得失,大体上论辩之文推尊晚周、魏晋,诗赋则贬薄中唐以降。章太炎对经书的起源、演变、性质和作用,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旧儒训经为常,为径,为不易,为恒久之至道,经有经天纬地义;又以经为常,以传为转,以论为伦。章氏认为这些解释都不确当,不应以经书来比附伦常。他说:“绳丝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传,比竹成册谓之论。”“经者,编丝缀属之称。”(《文学总略》)经之得名,起于古代竹简用绳索联贯;传之得名,起于书簿记事以备忘;论之得名,起于编排竹简成册。这些本属平常,并无神秘或神圣的含义,亦与人伦无关。章氏的解释,还历史本来面目,有助于破除人们对经书的迷信。他还驳斥今文经学家将经与史截然分开,尊经而抑史,以六经皆孔子所作,孔子受天命为素王,为后世制法等论点。赞成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肯定经与史的统一。但他不同意章学诚“经皆官书”的看法,认为“经不悉官书,官书亦不悉称经”。他还指出,“国之有史久远,则灭亡之难”,孔子虽然“述而不作”,但他编次《春秋》,使人们了解国家民族历史,“令人人不忘前王”,“令国性不坠,民自知贵于戎狄”,从而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争取民族的解放。因此,孔子的功绩也就超迈前人,“什佰于禹”了(《原经》)。这就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的反帝反清革命结合起来。

下卷论诸子学,共9篇。评述诸子优劣,辨析各家思想,纵论古今学术流变,比较中外文化异同。推崇道家,尤重庄子。又“以浮屠为天枢”(《明见》),用佛学来比附、解释各家学说。《原儒》篇按照墨辩逻辑的达名、类名、私名三种概念,对儒进行界说。认为达名的儒是术士之称;类名的儒是知礼、乐、射、御、书、数,有六艺以教民者;私名的儒是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三科虽殊,要之以书、数为本”。这部分文章,对哲学的定义、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以及逻辑学等问题,也做了广泛的探讨。章太炎把研究世界本原、探讨宇宙人生哲理的学问,如诸子学、玄学、道学、理学、心学等等,看做哲学;把道、太极、天理、真如等等,看做标示世界本原的最高哲学范畴。但他认为“道学者局于一家,哲学者名不雅”,不如称之为“见”妥当。他说:“诚有所见,无所凝滞,谓之智。”(《明见》)又认为“大上有唯识论,其次有唯物论”,“最下有唯理论”(《辨性下》)。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精心结撰的著作,在近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直到今天,其中许多观点仍有参考的价值。该书收入《章氏丛书》,编目有所变动,文字也有损益。

上一篇:《古史辨序》 下一篇:刘师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