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义和团大辞典

紫竹林之战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义和团大辞典》第416页(1938字)

八国联军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对战争进程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

紫竹林位于天津法租界,紫竹林租界乃泛指天津外国租界区,位于天津城东南,距城1.5公里左右。1900年5月29日起,外国军队擅自开进租界。列强各国卫队进北京和西摩尔军向北京进犯都是以租界为前进基地。

此后,列强各国又陆续从大沽调来军队,准备扩大侵略。紫竹林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基地,对天津城更直接构成严重威胁。6月17日,侵略军进犯大沽,裕禄命令清军停止镇压义和团,转而与义和团合作抵抗侵略,下午,租界侵略军向清军阵地发动进攻,紫竹林战役正式开始。

整个战役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17日至26日。

这时,在租界一带的侵略军共2000余人,其中俄军约1700人,驻守白河左岸,其他列强军队数百人,驻守租界。

围攻租界的主力是聂士成所率武卫前军数千人,配合作战的有几营练军、淮军和以曹福田等为首的义和团约3万人。

中国军队在兵力和武器等方面都占压倒优势。6月17日,侵略军百余人进攻并焚毁了租界以东、白河左岸的武备学堂。

与此同时,义和团在芦台河北岸包围了在那里修铁路的侵略军100余人。俄军约600人由老头车站(今天津站址)前往解围,与清军相遇,俄军被击退。同日下午,清军炮击租界。

6月18日,清军约2000人猛攻老龙头车站,打死打伤敌军110余人。同日,大批清军和义和团向租界西部的军事据点织绒厂进攻,并从天津城楼和总督府附近的“黑炮台”向租界猛烈炮击。6月19日,清军继续猛攻车站并炮击织绒厂、英租界,同时向德租界发动进攻。侵略军难以抵抗,连夜派人赴大沽求援。6月20日至22日上午,清军继续向车站和租界进攻,而八国联军从大沽派往租界的援军中途被清军和义和团阻截,迟迟未能到达。驻守租界地区的部分列强各国指挥官打算放弃租界,撤往大沽。

6月22日,战局发生变化。这天凌晨,西摩尔军在撤退途中攻占西沽武库。聂士成闻讯急忙率军赶往西沽作战,清军对租界的攻势大大减弱。

23日,从大沽赶来的援军2000余人在付出了200余人的伤亡代价后进入租界。25日,侵略军奔赴西沽接应西摩尔军。26日,西摩尔军返回租界。第二阶段,6月27日至7月11日。

大沽援军和西摩尔军会集租界后,租界一带侵略军总数猛增到6500人左右。其中俄军约4000人,布署在白河左岸,其他国家军队约2500人,布署在租界内。

6月27日,侵略军集中了近3000人的优势兵力攻占了清军的重要据点和军火供给地天津机器东局。6月28日,张德成率“天下第一团”约5000人到达天津;29日,玉崑率武卫左军先头部队5000余人到津;(其余几千人于7月4日以后陆续到达)兵力大大增强。7月1日起,马玉崑部集中兵力对老龙头车站连续发动猛攻,聂士成部也以炮火支援。

驻守车站的俄军多次濒临绝境,只是在其他列强军队支援下才勉强守住车站。与此同时,聂士成军一部在老龙头以北和以东的铁路线上作战,阻断敌人的交通线。聂军另一部和练军、淮军以及义和团在租界四周严密监视敌军,随时击退出犯之敌。

清军炮兵不断向租界猛烈轰击,义和团也从西面西机器局一带向租界进攻。攻战成胶着状态。7月6日,侵略军分路进行反扑。一方面以11门大炮轰击天津城,一方面乘夜从租界西北角马家口一带出击。张德成所率义和团和淮军在马家口并力击退敌军,并乘胜追击。侵略军一部数百人到租界南面的跑马场一带窜扰,被聂士成部击退。

7日,清军在跑马场附近建立新的炮兵阵地。此后,清军不仅继续从西面、北面猛攻租界,而且在南面也加强了攻势,使租界“几乎不能防守”。

7日夜,聂士成亲自率队攻占了租界东南角的小营门,对租界构成了新的威胁。侵略军7月6日反扑失败后,于7月9日集中兵力进行更大规模的反扑。敌军2000余人从租界东南角出发,向西推进,逐个扫除清军在租界南面和西面的阵地。清军因分驻多处,兵力分散,被逐个击破。

八里台、西机器局等重要阵地相继失守。聂士成在八里台壮烈牺牲。

7月10日,又有1500名俄军、1000名法军由大沽开到租界。

为了扭转败局,马玉崑部于7月11日对老龙头车站发动猛烈的攻击,力求占领车站,切断租界与大沽的通路。

经过激战,打死打伤敌军150人,但未能占领车站。7月11日傍晚,又有1500名美军由大沽开到租界。

这里集中的侵略军已达万人以上,虽然人数仍比清军略少,但作战实力已超过清军和义和团。主战场由紫竹林转到天津城。

紫竹林战役中,清军和义和团合作,与侵略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消灭了敌军1000余人,并使敌军在20多天内被阻截在天津一带。清军和义和团的英勇战斗还迫使侵略者不得不对中国军民的抵抗力量重新估价,抛弃了以少数兵力横行中国的狂想,推迟了进犯北京的行动。

上一篇:厦门教案 下一篇:喀什噶尔教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