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义和团大辞典

白莲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义和团大辞典》第104页(1807字)

元明清三代流行的民间教派。

始自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江苏吴郡僧人茅子元所创之白莲宗,又称白莲菜。系由佛教净土宗衍化的世俗性信仰集团。据普度着《莲宗宝鉴》,该派“劝人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吃斋念佛(连念五遍阿弥陀佛),以期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信众不削发,不出家,男女并收,共同修持。

1166年(孝宗乾道二年),茅子元受皇帝诏请说法,封为“慈照宗主”。其后由小茅阇黎等人继承宗法。至元代,师承关系以“普、觉、妙、道”四字分辈,盛行于南方,其上层教门领袖以寺院为家室,俨然富户。1308年(武宗至大元年),以男女混杂,夜聚明散、煽惑人众禁白莲教

山东林寺和尚普度率弟子至元大都上书,谓其说有益教化,受命为教主。

1322年(英宗至治二年)再度申禁,该教转向民间,吸收了弥勒教、明教(摩尼教)的教义和口号,以“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为基本信仰,教义异于原初之白莲宗,其部分分支成为民众反抗元朝的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的组织形式。自1338年(至元四年),到1351年(至正十一年),白莲教首领彭莹玉、刘福通相继在南北方起义。刘福通之红巾军拥教主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称小明王,在安徽亳州(今亳县)建国号宋。

朱元璋曾为小明王之右副元帅,势力壮大后排斥该教,至一统天下颁《大明律》严禁。有明一代,白莲教各宗支显多中心状态。

某些支派的上层领袖上升为豪绅地主,以至捐官入仕,参与党争。某些支派的上层人物与异族入侵势力勾联,配合犯边。

另一些支派则与农民反明起义相结合。其中着名者,如1420年(永乐十八年)山东蒲台唐赛儿起义,波及全省;1622年(天启二年)山东徐鸿儒改元称帝,为明末农民大起义之始。

又自1506-1521年(正德年间)到明末(1644年),在白莲教的影响下,产生了罗教、闻香教、黄天教、弘阳教、圆顿教、收元教、三一教、长生教、一炷香教等数十个教门。它们同白莲教的交互渗透及辗转衍生,至使清代的教门数以百计。这些教门互不相属,大多取白莲教之“二宗三际”、“弥勒降生”说,联系罗教首创的“真空家乡、无生老母”观念,尊“无生老母”为创世主、救世主。倡扬“无生老母”派遣弥勒佛等神佛下凡,经历三世(三劫),将迷失于尘世之“皇胎儿女”渡回“真空家乡”,“返本归元”。各该教内实行封建家长制统治。教主由父子、婆媳或师徒世代相继;教阶森严,尊卑分明。

教徒入教需拜师盟誓,交纳钱财。信众定期集会,烧香礼拜,纳钱贡献。

平日活动多以坐功运气、拜忏修行为主,亦有兼为医卜星相或习拳练武者。基本信徒为流民、农民、商贩、手工业者、小知识分子、城市贫民,亦有某些地方士绅和封建政权的下级人员。

分布在除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外的全国各省。其活动方向,多数为教主以敛钱谋利,信众以免灾祈福为目的的宗教迷信集团,一批教主藉世代传教而俨然富豪。有些支派为宗教性互助团体,将人人都是“无生老母”之子女,都以“真空家乡”为归宿的观念,归结为在现实生活中“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以周行天下”的互助意识,得到贫苦民众的拥护。也有些教门宗支借弥勒应劫、“真主”降生的教义宣扬“灭清复明”、“变换世界”,成为农民反清起义的政治工具和组织纽带。清代中期民间教门组织之起义,其着名者如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的清水教(八卦教)起义,倡教分文武的组织形式,1796年(嘉庆元年)开始的以混元教为主干的五省教门大起义,坚持九年之久,参加者数十万人;1813年(嘉庆十八年)林清、李文成的天理教起义,曾袭入皇宫;1822年(道光二年)河南新蔡朱凤阁(朱麻子)、邢名章的白莲教起义;1835年(道光十五年)山西赵城的先天教首曹顺起义,等等。

各民间教门及其宗支的作用虽然不同,但由于其具有大体相似的教义、仪式和条规,并从事与传统社会规范相区别、相背离的宗教、社会和政治活动,因而被清当局及一般社会舆论称为“邪教”,或笼统称之为“白莲教”。

由于义和团的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在其兴起之时,则被清朝一部分官僚视为白莲教之“余孽”。劳乃宣之《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谓“义和拳一门,乃白莲教之支流”,为此说代表。

当代史学界中,有人将义和团归于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有人则认为义和拳与白莲教之间并无联系,彼此势同水火。

还有人认为义和团源多流杂,但作为其主要发起者的拳会刀社,则在历史上同清代某些民间教门有着多种形式的和不同程度的联系。

上一篇:白昶 下一篇:白藻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