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义和团大辞典

八卦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义和团大辞典》第8页(1620字)

清代主要传习于华北的民间教门,系统庞大,宗支繁衍,对清中期至近代的教门运动,农民战争及义和团的组织源流有深刻影响。

其教由清康熙年间山东省单县人刘佐臣创立,初名收元教(意为佛祖下凡“收元度人”)、五荤道(禁忌“五荤”),至乾隆中晚期始见清水教、八卦教等教名。刘佐臣经其家族刘儒汉——刘恪——刘省过——刘洪——刘廷献——刘成林,世袭传教一个半世纪之久,流传在山东、直隶(今河北省,后同)、河南山西等省。

该教取白莲教的“弥勒降生”说与罗教、闻香教等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信仰,并将孔子与某些儒家思想神秘化而形成教义,宣传无生老母分遣燃灯、释迦、弥勒三佛应劫降世,经青阳、红阳、白阳三劫,将96亿“皇胎儿女”收元结果,度回天宫;又谓孔夫子系弥勒佛化身,托生刘家,刘佐臣即孔夫子转世,号“圣帝圣爷”或“先天老爷”。世人须崇奉之,方能返回天宫享无极之乐。

其修持功夫,主要取黄天教(道教衍化的民间教门)等内丹心法。刘佐臣撰《五女传道书》,教人摒弃外在,专注身心修炼,以坐功运气,采清换浊,达于长生久视。又撰《八卦图》,建立“内安九宫,外立八卦”,的传教组织体系,即按世界被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成八个方位(西北、西南、正东、东南、正北、正南、东北、正西)之说为据,分出八个支系。这八个方位(支系)又围绕和拱奉由刘姓家族所居的中央宫位,此所谓:八卦即八宫,加以中央为九宫,为八卦教的基本理论依据与组织特征。刘佐臣传震、离二卦。至乾隆早中期刘省过掌教时,除坤卦未立教外,其他各卦都有卦长收徒,并在教内强调“中正儒理”,分尊卑,明等级,形成森严的教阶制度。信众入教需拜师盟誓,交纳根基钱。由师傅传授“五戒”(由戒五荤改为戒杀、戒盗、戒淫、戒毁、戒欺)及其他修持咒语。

平时修持仪式为每日早、午、晚三次朝拜太阳,并口念“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咒语若干遍,以期入静练功。某些支派或教团并将修炼内功与习练武术相结合,建立了以“义和拳”等为称谓的武场。徒众定期逐级交纳银钱,由各卦长汇交刘姓,是以刘姓教主及各卦长等皆为富室。自刘儒汉至刘省过,三代中有四人捐官。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清当局捕杀刘省过兄弟,刘氏近支拟遣。徒众又分拥在逃之刘二洪(刘省过次子)和流放新疆之刘廷献(刘省过族兄弟)为教主。

但由于华北地区几次农民起义以八卦教为组织形式,至使并无造反行为之八卦教正宗继续遭当局打击。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直隶八卦会头目段文经夜袭大名府,牵连刘二洪兄弟问斩。震卦教首王子重发配新疆后又被处斩。

坎卦教首孔姓的后代停止活动。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后,离卦教首郜姓被处死或充军。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中天教首刘成林(刘廷献子)在新疆发配地问斩,至此八卦教正宗的世袭传教系统基本覆灭。

此后八卦教各宗支在社会动荡中更加衍芜庞杂,形成许多风貌多变的小组织。有的屡变教名,如九宫教、圣贤教、无为教、苦教、先天教、后天教、明天教等;有的与其他教门或民俗信仰相融合,成为神秘性的丧礼、行医、娱乐、习武集团,如一柱香离卦教、佛门教、义和门离卦教、金拳道等。有的演变为晚清年间新的教门,如在理教、一贯道、皈一道等。也有的同捻军或其他拜盟集团相结合,成为下层民众的互助和起义的组织纽带。

咸丰年间,活动于山东丘、辛、冠、馆陶、阳谷、堂邑诸县的“丘莘教军”,即为崇奉八卦教信仰的武术集团。甲午战争后,在山东兴起的义和拳等拳会刀社,同八卦教的某些宗支有着多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联系,带着教门信仰与习拳结社相联系的历史传统。

各地义和团亦以八卦规则建立和区分组织,并实行素食、不贪财、不好色等禁欲主义信条。鲁西南的大刀会奉坎卦。

鲁西北的义和拳奉离卦。

直东交界各县的拳会则分别以八卦为字号,更有称“中字”门(九宫)者。

义和团运动向畿南发展之后,“乾”字团和“坎”字团崛起,成为在京津活动的两大团坛系统。

上一篇:八卦旗 下一篇:八卦印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