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学辞典

非特异性免疫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学辞典》第345页(437字)

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卫功能。

这种免疫功能在个体出生时就具有,不针对某一抗原物质,且一般不因同一抗原接触次数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种免疫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非特异性免疫有种的差异,即人与动物对某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有天然不感染,故一般又称“种的免疫”。其概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屏障作用:皮肤黏膜的外部屏障和血脑、胎盘的内部屏障;②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同病原微生物相接触可吞噬病原微生物并杀死、破坏病原微生物;③体液作用:正常人的血液和组织中,尤其是血清中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如补体、溶菌酶、备解素、干扰素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在小儿阶段存在从弱到健全的发展过程。新生儿期皮肤黏膜较薄嫩,对外界刺激抵抗力弱,易受损伤造成感染。如新生儿皮肤的pH值比成人偏碱性,易于细菌或真菌的增殖,其肠道通透性高,血脑屏障未发育成熟等。

中性粒细胞的游走能力及吞噬功能较差,但其直接杀菌能力与成人相似。

上一篇:非特异性感染 下一篇:非甾体抗炎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