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学辞典

直肠及结肠息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学辞典》第341页(509字)

直肠及结肠息肉或称简单息肉,多发生于4~8岁小儿,为良性含腺体的肉芽肿,多能自愈,尚未见有恶性变的病例。

男孩多见。息肉多为单发或两三个并发,90%以上发生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多位于直肠内距肛门3~8cm。本症可能因粪便的慢性损伤与刺激所引起。息肉一般为1cm,受粪便的损伤与刺激经常发炎及小量出血。

临床表现:无痛性小量便中带鲜血为小儿直肠结肠息肉的特征。如果息肉的位置低带有较长的蒂,可在排便时脱出至肛门外,呈一紫红色肉块。

由于出血量少,小儿很少有明显的贫血。诊断:主要靠大便少量带血的历史,直肠指检时,多于直肠后壁触及直径从数毫米到2cm左右的有蒂或无蒂肿物,须与肠壁淋巴结及粪块相鉴别。比较高位的息肉,直肠指检不能触及,可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如上述方法不能发现息肉,可用X线钡剂灌肠及排钡后注气造影双重对比的方法检查。注钡过程中可观察肠腔内的充盈缺损,而排钡注气后可显示原充盈缺损部位有圆形钡环的息肉影。本症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多数病儿于10岁内息肉脱落自愈。

临床观察未见恶性变。治疗:低位者一般门诊手术摘除。高位息肉可于乙状结肠镜下电刀切除。必要时剖腹切肠摘除息肉。

上一篇:直肠 下一篇:转移性钙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