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学辞典

心室间隔缺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学辞典》第81页(430字)

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类型,在我国几乎占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一半。

根据缺损位置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①位于室上嵴上方、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下,又称干下型;②位于室上嵴下方;③位于三尖瓣的后方;④位于室间隔肌部。可同时有几个缺损。临床表现决定于缺损的大小。

小型缺损,即Roger病,无明显症状,仅活动后稍感疲乏,生长发育一般不受影响,体检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稍增强。缺损较大则影响生长发育。患儿多消瘦、乏力、气短、多汗、易患肺部感染、易导致心力衰竭。体检心界增大、心尖搏动弥散、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Ⅲ~Ⅳ级粗糙的全收缩杂音,向四周传导,可于杂音最响部位触及收缩期震颤。缺损很大且伴有明显肺动脉高压者(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右心室压力亦显着升高,此时右心室肥大明显,左向右分流减少。

当出现右向左分流时,患儿呈现青紫,并逐渐加重,此时心脏杂音较轻而肺动脉第二心音显着亢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