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学辞典

内毒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科学辞典》第56页(737字)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

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亦有LPS,具有内毒素活性。内毒素是由亲水性多糖和疏水性脂质结合成大分子的LPS。

其特点是耐热,加热至100℃1小时不被破坏,需加热至160℃2~4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热煮沸30分钟才被灭活。LPS由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组成。

内毒素作用包括①发热反应:极微量(1~5μg/kg)内毒素注入人体,体温于2小时内上升。②白细胞反应:注射内毒素后血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骤减。1~2小时后,LPS诱生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数量显着增多,且有左移现象。③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当血液中细菌或病灶内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时,导致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作用于血小板、白细胞、补体系统、激肽系统等,形成和释放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血管活性介质,使小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而造成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血液淤滞于微循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等,严重时则形成以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的内毒素休克。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⑤Shwartzman现象:是内毒素引起DIC的一种特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两种类型。若将革兰阴性菌培养物上清或杀死的菌体注入家皮内,8~24小时后再以同样或另一种革兰阴性菌行静脉注射,约10小时后,在第一次注射处局部皮肤可出现出血和坏死。

如两次均为静脉注射,则动物两侧肾皮质呈现坏死,动物最终死亡。以上分别是局部和全身Shwartzman现象。

上一篇: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下一篇:内分泌疾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