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系统污染控制管理规范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新编液压工程手册上册》第109页(2111字)

液压系统污染控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污染控制措施使系统油液的污染度保持在系统内关键元件的污染耐受度以内,以保证液压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元件的使用寿命。污染控制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对系统工作可靠性和元件寿命的要求,确定系统油液的目标清洁度等级(即必须控制的污染度等级)。

·为达到系统目标清洁度,采取有效的油液过滤净化和防止污染侵入的措施。

·定期检测系统油液污染度,一旦超过容许范围,及时采取纠正和改进措施。

在确定液压系统目标清洁度时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系统的类型,元件对污染的敏感性,以及工作条件(压力、速度、温度)等。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延长元件寿命的要求。

为了制定液压系统污染管理规范,首先必须对各种类型液压系统油液的实际污染状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广泛的调研和测试分析。

美国俄克拉荷州立大学原流体动力研究中心,曾在1973年对44台不同类型液压设备进行了油液污染度测定分析,各种设备液压系统的平均污染度见表3.4-7。

表3.4-7 1973年美国调研资料

英国液压工业界在1980-1983年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调研工作,对大约120个各种类型的液压系统进行了污染度测定,结果见表3.4-8。

表3.4-8 1980-1983年英国调研资料

美国Pall公司于90年代初总结了25000个从各种液压和润滑系统采集样液的污染度分析数据,表3.4-9为液压系统的平均污染度等级。

表3.4-9 美国90年代初调研结果

从以上不同年代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液压系统的清洁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不断完善的结果。此外,调研材料还表明,油液污染状况与设备的工作条件有直接的关系,环境恶劣和露天作业的设备其污染度高,而厂内固定设备和实验室装置污染度低。

我国从80年代初以来在各个工业部门逐步推行有关液压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建设部在1983年对部分液压挖掘机等建筑机械进行了油液抽样检测,结果见表3.4-10。

表3.4-10 建筑机械液压系统污染度分析实例

根据1984年对煤矿井下部分采煤机液压系统油液污染度测试结果,污染度均超过NAS16级(25/23)。

1994年某钢铁公司对10个厂的18个液压系统进行了油液抽样检测,污染度范围为NAS7~14级(16/13~23/20),平均污染度NAS11级(20/17)。

从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液压设备油液污染状况是比较严重的。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与国外同类设备比较,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为了实施液压系统污染控制措施,我国各工业部门制定了有关的技术管理规范,包括液压元件的清洗和清洁度评定,液压元件清洁度指标,液压系统的清洗和清洁度等级,以及油液取样和污染检测方法等。

液压污染控制的最终结果反映在系统油液的污染度水平,它直接影响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元件的使用寿命。我国机械工业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1985年制订了典型液压系统清洁度等级,见表3.4-11。

表3.4-11 典型液压系统清洁度等级

考虑到国内液压系统污染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每一类液压系统的清洁度均给出一个范围,通过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应逐渐提高系统的清洁度水平。

在确定液压系统目标清洁度时应着眼于延长元件的寿命和降低故障率。根据英国液压研究协会(BHRA)的研究,元件寿命的延长与系统油液清洁度的关系如表3.4-12所示。目前我国液压系统的污染度普遍偏高,通过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高系统清洁度和延长元件寿命,应该说潜力是很大的。

表3.4-12 液压系统目标清洁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