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广东人民出版社《简明中国武术辞典》第217页(440字)

又称孑、镘、鏔、匽。

合戈矛为一体,可勾可刺的兵器。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秦汉和晋,到北朝衰亡。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曾发现一件把戈和矛联装在一个木柄上的铜兵器,是戟的雏形。《周礼·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戟的规格是:戟广半寸,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援长七寸半,刺长六寸,重一斤四两,柄长一丈六尺,下有鐏。

战国末年戟近似“卜”字。后汉和晋代,出现了手戟和双戟。

南北朝以后,由于盔甲的制作日益精良,勾啄的杀伤效力减小,戟的作用降低,逐渐被枪代替。到唐代以后,戟作为战场上的武器已被淘汰,但作为武术器械一直沿用至今。戟的种类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

长戟中,左右对称,两个月牙的称“方天戟”;只有一个月牙的叫“青戟”。短柄戟也有单、双牙之分。戟的形制多样,练法也各异,主要击法有剁、刺、探、剔、铲、劈、挑、压、带、钩、拦、钻、挂等。

单练套路有“方天戟”,对练套路有“方天戟对大刀”等。

上一篇: 下一篇:戟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