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批评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希望出版社《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第84页(1039字)

西方从70年代以来在批评领域里广泛运用的批评术语。

作为一种思潮渊源最初可以追溯到30年代波兰现象学文艺理论家罗曼·英加顿(Roman Ingarden)的着作里提出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文学的主张;但英美批评界对读者反应批评的热衷,主要是为了直接反对美国文艺批评家威姆萨特(W·K·Wimsatt)和比尔兹利(M·C·Beardsley)在40年代末合写的论文《传情说的谬误》(Affectire Fallacy)里所阐扬的新批评论点,即反对效果说。提出一首离开了它的效果,就无法理解。目的在于破坏文学本文的客观性,从新的角度认识作家——本文——读者的三者关系,最终导致作家和读者处于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

读者反应批评具体考察作家对读者所持的态度和要求;各种不同本文所意指的不同读者的类型;实际读者在确定文学意义中所起的作用;阅读习惯形成及对本文解读之间的关系;读者自身地位等等。虽然批评家都把焦点集中在读者反应上,但由于新批评、结构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精神分析等都对反应批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批评者的批评视角多不相同。但他们都一致反对意义是独立自主存在于文学本文之中的论点,反对阅读与批评的最终指归是符合作家的意图。有的人甚至提出“文学在读者”的口号,认为意义只有读者阅读过程中才产生。不过,由于读者反应批评论者意识到反应的多样性,会给意义带来相对主义的麻烦,于是他们把读者角色往往确定为“理想读者”、“超级读者”、“构想读者”、“隐含读者”等等非现实的读者,以寻求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批评起点,这导致西方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最终仍然是文学本文意义世界的确定,美国学者简·P·汤普金斯认为,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家们并没有把文学理论翻一个个儿,不过是以新的调门在那里重弹形式主义的老调。

在西方,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主要着眼于成人读者领域,极少针对少儿读者,仅见的如詹姆斯·R·斯夸尔《青少年在阅读4篇短篇小说时的反应》(James R Squire《The Responses of Adolescents While Reading Four Short Stories》)等。

尽管少儿阅读反应不如成人阅读反应那样丰富复杂,可供多层次的分析,但在确定少儿文学本文的意义以及少儿读者的反应特征等领域,读者反应批评研究具有无限的潜力。

上一篇:文本 下一篇:意义在读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