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民间文学词典

藏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民间文学词典》第675页(698字)

少数民族戏曲的一种。

系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约产生于14世纪,17世纪定型并盛行于藏族地区。

一说它源于“萨呷拉巴”跳神舞蹈;一说始于8世纪,赤松德赞时莲花生为驱鬼酬神,采用藏族民间土风舞与宗教故事,创造出的一种哑剧;又说为14世纪藏戏创始人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唐东杰布,为了修建拉萨河(一说雅鲁藏布江)铁索桥募筹经费,曾找来美丽如仙能歌善舞的七姊妹组成戏班,编演以民间故事和佛经故事为内容的歌舞剧,从而形成了藏戏的雏形。

为此人们又把藏戏称为“阿吉拉姆”(阿吉:大姐;拉姆:仙女)。

17世纪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把它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有固定剧本的戏剧,并继承“萨呷拉巴”的传统,创作了剧本《云乘王子》。藏戏形式古朴,独具古老、粗犷、豪迈的风格。一般分为三部分:①“顿”(或叫“温巴顿”),系正戏开演前,祈祷神灵,祝福观众,并介绍剧情的序幕;②“雄”,意为正文,即正戏;③“扎西”,汉意为“吉祥”,演员以歌舞向观众祝福,为全剧的尾声。藏戏曲调,多达10-20种,如表达欢快的“达仁”;表示悲伤、愁苦的“教鲁”;表现感情起伏的“当罗”及一般性叙述用的“达通”等。

其舞蹈亦有较细的分工。造型方面,神魔类的角色带面具,主要角色不画脸谱,一般角色有脸谱。藏戏原无化妆传统,传至近代始有化妆。其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最为着名的是传统的“八大藏戏”:《汉妃与尼妃》(《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唯蚌》(《朗萨姑娘》)、《卓瓦桑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赤美滚登》、《白文巴》等。

上一篇:扎巴 下一篇:扎努扎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