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民间文学词典

传承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民间文学词典》第75页(499字)

民间文学基本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有所变化,有所创新。同时,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一些因素较为稳定,被一代代沿袭下来,继承下来,变化很不明显,这就形成它的传承性。

思想内容方面的传承性,主要表现为传统题材、情节、形象等的沿用。

例如巧匠鲁班的形象在中国春秋末、战国初即已出现,至今仍活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当中。

发端于印度的子和乌龟的故事已流布到亚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稳定因素比内容上的稳定因素更多。

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风格、艺术传统,使之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相当强的传承性。以中国各民族民歌为例,汉族西北的花儿、信天游,南方的四句头山歌,湖北的五句子,藏族的谐体、鲁体、自由体,壮族的欢、加、西、比伦,白族的白曲、对口山歌,水族的双歌等民歌体裁的格律、调式都颇为稳定,大都有数百年、上千年的传承历史。

这种传承性,不但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等特征紧密相关,而且同人民群众较为稳定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上一篇:传说论 下一篇:闯王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