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辞典

二十四节气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406页(735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前104年,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主要表明气候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好比公转轨道上的里程标志,到了什么节气,就会有什么气候,以反映一年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气候寒暑变化。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最短的一天是冬至。

在春季和秋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相同,分别是春分秋分。随着地球绕转太阳照射的角度差异,每个季节各自再区分出六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每月2个。

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

具体来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上一篇:未羊 下一篇:寅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