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辞典

长城

书籍:中国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国辞典》第369页(583字)

长城是古代的一项国防工程,也是中国最着名的城墙。

它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东起鸭绿江,经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省区,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方,沿着起伏的山脉和茫茫的沙漠,绵延6000多千米,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

在历史上,构筑长城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早在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的北面是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了防止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他们在各自的北方边界上筑起了长城。

秦始皇(前221~前210年在位)统一全国后,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派30万大军及征用的民夫、战俘和罪犯近200万人,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万里长城的雏形。秦以后的汉、北魏、北齐、隋、金几个王朝,都先后对长城进行修补和增筑。

到了明代,汉族统治者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和东北女真族的侵扰,又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从洪武元年(1368年)起,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长城的修筑工程。其中嘉峪关至山海关一段,由于工程质量较高,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

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雄伟的万里长城。

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其中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娘子关、嘉峪关等是长城最着名的关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