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帝王后妃大辞典》第307页(1531字)

【生卒】:927—976

【介绍】:

后周禁军将领赵弘殷次子,母杜氏。世居涿州(今河北涿州),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夹营。容貌雄伟,器度豁达。后汉乾祐元年(948),枢密使郭威讨伐李守真,应募隶为部属。后周世宗即位,随驾统兵,先后败北汉于高平(今山西高平)、攻占南唐淮南及辽之瀛(治今河北河间)、莫(治今河北任丘)二州等关南之地,积功累迁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及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统率禁军。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病逝,子恭帝柴宗训七岁继位。次年正月,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改元建隆,仍都汴梁(又称东京,今河南开封)。先后平定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叛乱,稳定内部统治,旋即以杯酒释兵权和欢宴罢节镇方式,先后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和慕容延钊等节度使兵权。同时,分殿前司和侍卫司为殿前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称为“三衙”,分别统领禁军;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等职务设置,改命一些资历较浅、易于驾驭的人充当禁军将领,并使其各不相属,分别听命于皇帝。继即遵循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策略方针,于乾德元年(963)攻取荆南与湖南;三年,灭后蜀;开宝四年(971)平南汉;八年,并南唐。至此,除吴越、北汉和漳、泉二州外,五代十国以来先后出现的各个割据政权全被消灭,为统一中原及其迤南广大地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派重兵戍守西、北边境,并于开宝七年(974)与辽达成互不侵犯、和平交往的和议,有力地保证了“先南后北”统一方针的顺利实施。又改革官制与兵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实行分化事权:宰相通常不止一人,另设参知政事若干人为副宰相,以分化宰相的行政职权;设枢密院,置枢密使、副,以分取宰相军政大权;设置三司使,号称计相,以分取宰相财政大权。枢密院掌军政而无统兵之权,三衙将领分别统兵而无发兵调兵之任。为防止地方割据跋扈局面之再现,乃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废止节度使兼领附近数州的“支郡”制度;规定各州(府)皆归中央管辖,由朝廷派文臣担任知州(府),一般三年一任。各州(府)设置通判,监督、牵制州(府)长官。各州(府)赋税收入除一部分作为当地经费开支外,其余全部上缴中央政府,输往京城或指定地点,并由中央派官分掌各地矿场、官府手工业和其他重要经济部门,直接向中央提供财赋。又于州(府)之上创置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权,并监察地方官员。颁行《宋刑统》,统一法律,控制全国司法大权。推行“强干弱枝”和募兵养兵制度,于州郡兵中拣选精壮,充实禁军,使地方无力与中央抗衡。每逢灾年大量招募饥民入伍,体壮能战者编为禁军,孱弱胆怯者充作厢兵,不加训练,仅供役使,号称役兵。禁军屯驻大体保持京师与地方各半,使其互相牵制,便于控驭。又采用更戍法,命禁军士兵轮番出戍移驻,以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兵将分离,以防止将领擅兵谋叛。由此节度使渐成没有实际职任的闲官或虚衔,有效地避免了藩镇割据重新出现。同时沿袭与发展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创行殿试,以笼络封建文人,选拔合格官员和抑制武人,达到长治久安之目的。在位期间,注意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发展农桑,安定社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所行各项改革,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统治,有利于恢复国家统一局面,为有宋一代的各项典章制度奠定了基础,但对叠床架屋官僚机构的形成和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及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有所影响。开宝九年(976)十月病逝,终年五十岁。太平兴国二年(977)四月,葬于永昌陵(在今河南巩县)。谥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加上尊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上一篇:高继冲 下一篇:孝惠皇后(贺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