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孙权)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帝王后妃大辞典》第80页(909字)

【生卒】:182—252

【介绍】:

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母吴氏,兄孙策。他“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多嫌忌,果于杀戳”。东汉末,随兄孙策起兵征战。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他继兄位,据有江东会稽(今浙江绍兴)、丹阳(今江苏南京)、吴(今江苏苏州)、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西南)、庐江(今安徽潜山)等六郡,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弼下,团结内部,广延髦俊,拓地江南,十三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在今湖北嘉县境),粉碎了曹操吞并江东的企图,巩固了江东割据政权。二十四年,袭取荆州(今湖南常德东北)。221年受曹丕封为吴王。次年改元黄武。同年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刘备。黄元年(229)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又称“东吴”、“孙吴”。旋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二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是为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录,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孙吴的海船还北航辽东,南通南海,开始了中国与南海诸国的正式往来;又设置屯田都尉,实行屯田,发展农业,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为了争取江东官僚地主的支持,制定了父子兄弟相袭的世将制,凡以军功封县侯者,父死子继,兄终弟袭;又行俸邑制,立有军功者,赐以俸邑,凡受赐者,可自置长吏,所收俸邑赋税归私有,鼓励军功,又导致了名门大族势力的膨胀。在位期间,赋役苛繁,刑罚残酷,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反抗起义经常发生。嘉禾三年(234),庐陵人李桓、罗厉等起义,坚持三年,才被镇压。为人刚愎自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紧张。晚年为立太子,儿子之间斗争十分激烈。太子孙登(长子)早死,又立孙和为太子,封孙和弟孙霸为鲁王。他宠爱孙霸,孙霸亦想夺取太子之位。孙和、孙霸矛盾突出,朝廷中也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两派争执不下,他最后只好另立孙亮为太子。神凤元年(252)四月,因患风疾,死于建业宫,终年七十一岁。葬蒋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上一篇:汉昭烈帝(刘备) 下一篇:谢夫人(谢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