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伊斯兰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813页(2884字)

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伊斯兰教的唯一神安拉的旨意,争取和平与安宁。中国旧称“回教”、“大食教”、“清真教”、“天方教”等。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主要流行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东南欧,近代以来在西欧和北美也有传布。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0亿人信仰伊斯兰教,广泛分布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10个,即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和保安族。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变革的产物。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阿拉伯半岛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大体上说,除南部的也门地区早已进入阶级社会外,半岛大部地区正处于原始公社制度瓦解过程中。当时,奴隶反抗奴隶主、部落成员反抗部落贵族的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氏族部落间争夺草场、水源的战争连绵不断;部落间的血亲复仇无止无休,整个阿拉伯半岛陷入剧烈的动荡之中。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又是半岛宗教中心的麦加,各种矛盾和斗争尤为激烈。麦加的主要居民是古莱什部落人。古莱什部落贵族不仅残酷剥削压迫本部落成员,而且利用麦加的商业地位和克尔白神庙的祭祀权,无偿占有各部落供献给克尔白神庙的大量祭品,并从神庙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他们还经营商队,贩卖奴隶,从中获取暴利。麦加贵族的做法加剧了古莱什部落的阶级对立,也加剧了古莱什部落同周围各部落的矛盾,麦加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各种社会矛盾和斗争的焦点。正当阿拉伯社会动荡之际,又发生了外部力量的入侵。6世纪末至7世纪初,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占有富庶的也门和由也门经麦加至叙利亚的商道,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给也门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这个素有“阿拉伯乐园”之称的繁荣富庶之地几为一片废墟。战争还造成了商道的改变,新的商道不再经过麦加,而改走从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商道的改变,使麦加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落,中小商人大批破产,商业贵族收入骤减,商队的驼夫、脚夫、搬运夫失业,生路断绝。麦加的社会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面对危机四伏、剧烈动荡的局面,贵族、奴隶主和大商人惶恐不安。他们认识到,要摆脱危机,必须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争苦难,也希望社会安定。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已经成为阿拉伯半岛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教,自然要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半岛,虽然早已流传犹太教、基督教、祆教,并出现了一神信仰者的运动——“哈尼夫运动”,但半岛居民的主要信仰仍是原始宗教,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偶像。显然,这种多神信仰的原始宗教已不能适应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要求。阿拉伯半岛迫切需要一种与促进半岛统一相适应的新宗教。穆罕默德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创立了一神崇拜的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古莱什部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幼年父母双亡,曾为人牧、经商。25岁时受雇为麦加富孀赫蒂彻经商,同年与之结婚。此后即为创教做准备。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准备,终于在610年宣布奉安拉启示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把古莱什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伊斯兰教的唯一神,号召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归顺独一无二的安拉。他还提出了释放和善待奴隶,行善济贫,反对高利贷等社会主张。穆罕默德的传教活动遭到古莱什部落贵族的强烈反对。为了伊斯兰教的顺利发展。穆罕默德于622年率信徒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从此得以顺利发展,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继续传教的同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组建穆斯林武装,最终战胜麦加贵族为代表的反对势力,把伊斯兰教传播到半岛各地,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穆罕默德死后,他生前的四位助手和弟子艾卜·伯克尔、欧默尔、奥斯曼和阿里相继为“哈里发”(“继承者”),史称“四大哈里发”。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阿拉伯半岛社会逐渐安定,伊斯兰教继续发展,伊斯兰军队日益强大,在“圣战”的旗帜下,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随着阿拉伯的扩张,伊斯兰教迅速传播到亚、非广大地区,由地区性宗教变为世界性宗教。倭亚王朝(661-750)和阿拔斯王朝(750-1258)继续对外征服和扩张,伊斯兰教传播地区也随之扩大,信教者日众,终于成为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是:信安拉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神;信安拉曾向人间派遣了许多使者,穆罕默德是“封印”使者;信《古兰经》为“天启”经文;信安拉有诸多供其差遣的天使;信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信一切皆由安拉前定。基本职责和义务是:表白自己的信仰即念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一日5次礼拜,每周一次主麻拜,一年两次会礼;每年教历莱麦丹月全月封斋;按规定税率交纳天课;如条件许可一生应赴麦加朝觐一次。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古兰经》,仅次于《古兰经》的是“圣训”,二者同为伊斯兰教立法制宪、伦理道德、思想学说等的根据和基础。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又称“肉孜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圣纪(穆罕默德诞辰,亦为其“忌日”,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中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与“圣忌”合并纪念)。什叶派除上述节日外,还有本派特有的节日:阿述拉节(穆罕默德外孙、阿里之子侯赛因殉难日,伊斯兰教历1月10日)、法蒂玛纪念日(又称“姑太节”,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法蒂玛纪念日,伊斯兰教历6月15日)。伊斯兰教同其他宗教一样,也分成许多教派。穆罕默德死后,由于政治、宗教和社会主张上的分歧,伊斯兰教内部发生分裂,形成各种教派。主要教派有逊尼派、什叶派和苏非派。教派之下又有许许多多的支派、流派。近代以来,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出现了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迄今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有泛伊斯兰主义(又称大伊斯兰主义)、原教旨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等。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由海路首先传入中国沿海和中原地区,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又由陆路经中亚传入新疆地区。内地早期的伊斯兰教徒多为从西亚、中亚来华经商的穆斯林(史籍所谓“蕃客”)留华不归,并与当地居民通婚,世代繁衍,成为中国本土的穆斯林。新疆地区则由当地接受伊斯兰教的统治者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迫使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由于传播方式不同,新疆伊斯兰教传入虽较内地为迟,但发展却很快,到16世纪时已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元代,随着大批随蒙古军队来华的西亚、中亚穆斯林军士、工匠等在华定居,以及穆斯林自身人口的繁衍,内地穆斯林人口急剧增加,伊斯兰教有很大的发展。迄至明末,中国内地相继形成了回、撒拉、东乡、保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也成为新疆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和塔塔尔等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上一篇:《伊米德史》 下一篇:伊黑瓦尼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