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维吾尔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690页(3483字)

民族的名称。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讲维吾尔语,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维吾尔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聚居在新疆现有人口780万人,占新疆人口总数的46.95%(1995年统计)。维吾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专家和学者对它的族源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渊源于丁零,有人认为由匈奴发展而成,近年又有人提出它主要由乌揭演变而来。任何一个民族的祖先都不是单一的、纯血统的,维吾尔族确实含有丁零、匈奴和乌揭的血统,不过或多或少而已。这些古代民族都形成于2300年前,可见维吾尔族的历史至迟可追溯到那时。

早在周朝初年,蒙古高原的东北部有丁零(最早译作“丁灵”),南部有匈奴,阿尔泰山一带有乌揭。秦末汉初,匈奴冒顿单于强盛,东灭东胡,西逐月氏,北征坚昆、浑庾、丁零、薪黎,建立了匈奴单于国。公元前176年,匈奴的右贤王又征服了乌揭、楼兰及以西的西域26国,于是丁零和乌揭都成了匈奴的属部。东汉后期,匈奴衰弱,鲜卑西攻,丁零南下,乌揭东进。到了东晋北朝,这些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形成了东起蒙古高原,西至东罗帝国的铁勒族。其中袁纥、乌护为乌揭发展来的,浑、拔曳古是由匈奴发展来的,契苾(解批)、多览葛(多澜)、仆固(莫允)是由鲜卑发展而来,副伏罗(薄落)、同罗、斯结、都播是由丁零发展而来。到了隋末唐初,九姓乌护(又译九姓乌古斯)和十姓回纥(由袁纥改译而来)形成了回纥族,成为九姓铁勒的强部,回纥汗国建立后,蒙古高原的其余铁勒部落都逐渐融合于回纥中。唐朝后期,回纥改译为回鹘,元朝明朝,又译为畏兀儿。多数学者认为,回纥、回鹘、畏兀儿,都是uighur的不同汉字音译。清朝称之为回子,又因宗教人士都头缠白布(“色兰”),有时也称之为缠回。1935年正式确译为维吾尔。

回纥原来游牧于蒙古高原北部的娑陵水(色楞格河)流域。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首领菩萨大败东突厥可汗默啜的军队,势力扩展到蒙古高原中部的土拉河。唐天宝三年(744),首领骨力裴罗统一蒙古高原,自立为可汗,创建回纥汗国,建牙帐(统治中心)于郁督军山(今蒙古高原中部的杭爱山东段),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从此回纥可汗必须经过唐朝及其他中央王朝的册封,才为部众所公认。“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助唐平乱有功,唐肃宗将亲生女儿宁国公主嫁给葛勒可汗磨延啜为妻,从此回纥称唐朝及其他中央王朝为“母舅”,唐朝和其他中央王朝称回纥为“外甥”,双方确立了“舅甥关系”。9世纪初,回纥赶走占据西域的吐蕃,统一西域,大批回纥人逐渐西迁至天山南北,并请求唐朝将译名改为“回鹘”。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回鹘部落四散奔逃。逃往南方的回鹘人为唐朝安插于淮河南北,融合于汉族。东逃的回鹘大多融合于契丹,故有“契丹半回鹘”(一半的契丹人原是回鹘)的古俗语。为黠戛斯俘虏的回鹘人则融合于黠戛斯,只有西迁的回鹘,先后建立了西州回鹘国、甘州回鹘国、龟兹回鹘国、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1036年,甘州回鹘国为西夏攻灭后,部分回鹘西奔西州回鹘,另一部分回鹘南逃龟兹回鹘。龟兹回鹘又称“黄头回纥”,后改译为“撒里畏兀儿”,大部分融合于藏族,小部分融合于蒙古族,另有一小部分保持本族的特性,1954年成立自治区时,要求改名为“裕固”,另成一个民族。西州回鹘和喀喇汗王朝西回鹘融合了原来西域塔里木盆地的于阗、疏勒、龟兹等古国的上着和汉唐西迁的汉族,又融合了散布于天山以北和以西草原的突厥、突骑施、契丹等。成吉思汗征服天山南北和中亚,西州回鹘因早年投归蒙古,得以保留国境。元朝建立后,其人以畏兀儿之名大批迁居内地,成为一等“色目”人,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用,涌现了政治家廉希宪、文学家贯云石、医学家勿思慧、农学家鲁明善等大批优秀人物。察合台汗国的蒙古统治者改信伊斯兰教,逐渐与西回鹘融合,又征服吐鲁番、哈密的畏兀儿地区,促使当地原来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改信伊斯兰教,于是,维吾尔族逐渐形成。

回纥汗国时期的回纥人从事畜牧业生产,许多粟特人冒称回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甘州回鹘国、龟兹回鹘国、西州回鹘国、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的居民一部分从事畜牧业,一部分改营农业,由于都处在丝绸之路的要地,商业和手工业也比较发达,但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大多是融合于回鹘人中的粟特人。明、清时期,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新中国建立后,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不少维吾尔族人成了熟练的工人。维吾尔族为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回纥汗国时期,回纥人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回纥可汗及贵族、官吏是奴隶主统治阶层,本族平民为自由人,从外族中掠来或辗转买来的人则是奴隶,也有少数平民和贵族因犯罪或负债而沦为奴隶的。奴隶没有人身的自由和生命的安全,任凭奴隶主奴役和残害。回鹘西迁,改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后,逐渐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形成了回鹘贵族、官吏和地主、富人为统治阶级,贫农和雇农、小手工业者和小商贩为被统治阶级。伊斯兰教普遍传播后,一批宗教人士又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统治阶级利用法律和特权残酷压迫被统治阶级;又以赋税、劳役、摊派、宗教税等名目,无情剥削被统治阶级。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天山以南还普遍存在着封建农奴制的庄园,劳动人民过着缺衣少食、穷困凄凉、饥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维吾尔族的劳动人民得到解放和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生产日益发展,生活不断改善,许多劳动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成了国家的干部。大批劳动人民的子女进入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通过工作实践,成为专家、学者和技师、工程师。维吾尔族干部的成长和知识分子的增多,大大促进了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了全国重要的石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的供应基地和粮食、棉花的重要产地。

维吾尔族的文化十分古老和发达。早在唐朝,回纥学习汉族和突厥的文字,镌刻和树立了《九姓回鹘可汗碑》、《磨延啜碑》等石刻碑文。到了宋朝,回鹘吸取粟特文字母的特点,创制了回鹘文,普遍流行于蒙古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中亚各地。树立于甘肃永昌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之碑》,发现于吐鲁番的《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敦煌遗书中的回鹘文书,吐鲁番出土的大量契约和佛经,都是用回鹘文写成的。敦煌还发现过回鹘文的木刻印刷字模。蒙古汗国时期,畏兀儿人教成吉思汗的子孙应用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至元朝加以改进,蒙古人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蒙古文。清朝统治者又利用蒙文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又创造了满文,蒙文和满文都脱胎于回鹘文。喀喇汗王朝的西回鹘人率先皈依伊斯兰教,学习和使用阿拉伯文。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典》、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都是用阿拉伯文撰写的。古维吾尔文字——察合台文,即是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回鹘语,为元末明初的畏兀儿人创造的又一种文字。现在使用的维吾尔文即是在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维吾尔人和文学家用察合台文和维吾尔文创作了大量诗歌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回纥人原来信仰萨满教,崇拜巫师,国家大事听从巫师的决断。回纥汗国建立后不久,又改信摩尼教,并以摩尼教为国教,大主教(慕阇)的政治地位很高。南迁的甘州回鹘、西迁的西州回鹘除小部分仍信摩尼教,或改信景教(基督教中的聂斯脱里派)外,大部分改信佛教。11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在塔里木盆地传播开来。东察合台汗国初期,伊斯兰教的势力又由伊犁不断扩展到吐鲁番和哈密。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维吾尔族的民族心理状态、文化艺术、生活习惯,都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的艺术是丰富多彩的。西州回鹘在伯孜克里克千佛洞中留下了精美的壁画,吐鲁番出土的摩尼教和景教书籍不少插有彩色的图画。畏兀儿人善于歌舞,他们的歌舞大量吸取了天竺乐、康国乐、安国乐、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的优点,歌声婉转高亢,舞姿多有瞬目、搓颈、旋转、腾踏、反躬等动作,欢快、活泼而又轻松。代代相传的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更是闻名中外的维吾尔族音乐遗产。维吾尔族的图案和建筑艺术,也深受世人的欢迎。

上一篇:维吾尔语 下一篇:畏兀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