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石窟寺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599页(1393字)

多开凿在河畔山崖上。往往由一个以上乃至众多而组成石窟寺群。一般又与佛塔及木构形制佛寺相呼应成为大型佛教活动场所。同时,它又是建筑、雕塑、绘画三者有机组合的一种社会民族文化艺术。在印度,石窟寺开凿始于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前273-前232)。在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都有石窟寺存在。现存最早的是今印度比哈尔邦格雅(Gaya)城北的巴拉巴尔石窟寺群。石窟寺之开凿原因,一般认为是印度暑期长,岩洞冬暖夏凉,最适宜静居;早期石窟多开凿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宜于禅思;比建砖木寺院节省费用;石窟坚固,不易破坏。佛教早期反对偶像崇拜,故石窟寺及有关石质浮雕等艺术品中没有佛像等,只以象征手法诸如法轮、宝座、菩提树等物象表示对佛一生故事的叙述及怀念。随着大乘佛教思想的产生和古希腊艺术风格的传入和影响,大约在2世纪开始,便有佛、菩萨等人物形象的出现。小乘佛教主张一佛一菩萨,到后来大乘佛教盛行时,造像中出现众多佛、菩萨之构图,体现佛有无数化身及人人皆可成佛之佛教精神。中国石窟寺多表现大乘佛教思想,因此,人们又俗称有关石窟寺是“千佛洞”。

中国石窟寺的开凿大约始自3-4世纪,盛行在5-8世纪,到16世纪基本结束。现存最早的是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中国石窟寺的开凿基本上与佛教传播、发展的时间、路线、兴衰相一致,而各自又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社会和宗教的因素占主要。现在大型石窟寺多分布在新疆、甘肃西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尤其四川境内)。其他还有一些零星分布。其中,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河南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最为着名。在新疆,现存主要有古代龟兹和高昌石窟。龟兹石窟以克孜尔和库木吐拉为代表,包括森木赛姆、克孜尔尕哈、玛扎伯赫、吐乎拉克艾肯、温巴什、台台尔等。高昌石窟以吐峪沟和伯孜克里克为代表,包括雅尔湖、奇康丘拜西哈尔、胜金口、大小桃尔沟等。在焉耆锡克沁和疏勒野河畔也保存有洞窟和壁画,即锡克沁石窟和三仙洞。此外,今新疆的乌什、叶城、和田、吉木萨尔、霍城大西沟等许多地方都残存一些洞窟遗迹。这些石窟从建筑形制上大致分中心柱窟、大像窟、方形窟及僧房等。从宗教用途上多用于礼拜、讲经、禅定,还用于日常居住及东西贮存等。在石窟寺中,宣扬佛教思想的佛教故事壁画及雕刻,大体为三类:一类是讲释迦牟尼“前生善行”的本生故事,诸如宣扬忍辱施舍为主题的舍身饲等,宣扬仁智信义为主题的王人身作渡桥等,宣扬闻法持戒为主题的昙摩钳太子求法焚身等,宣扬孝友为主题的四兽供养仙水等,至少有五百多种;一类是讲释迦牟尼度化众生事迹的因缘故事,如梵志燃灯,须摩提女请佛,沙弥守戒自杀等;一类是讲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如诞生、修道、涅槃等,仅克孜尔石窟中就有六十多种。在壁画雕刻中除去宗教题材之外,还有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约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了将《法华经》、《维摩经》、《弥勒上生经》等佛经内容演变在造像中,出现了经变图。后来又有密宗色彩的五方佛、明王像等。研究壁画雕刻中还有不少出资开窟供佛的供养人像。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融汇了当时希腊、印度、波斯、中国各民族艺术,既有借鉴也有创造。新疆石窟寺艺术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也是社会文化的真实反映,是研究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形象资料。

上一篇:石万年 下一篇:什叶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