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经堂教育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331页(694字)

亦称“寺院教育”或“回文大学”。为旧时回族伊斯兰教在各地清真寺附设传习伊斯兰教经典,培养宗教人才的教育制度。一般认为由胡登洲在明嘉靖(1522-1566)年间首先在陕西开创。明中后期,胡登洲朝觐归来,深感国内穆斯林“经文匮乏,学人寥落”,乃立志兴学,复兴回族伊斯兰教。于是开设经堂收徒聚众,教授伊斯兰教经典。各地清真寺纷起效法,胡氏弟子及再传弟子也四出传播,经堂教育遂推行于全国。其一般的情况为,阿訇充任学校教师,并招收本地或外地学生若干名。其他教职人员也参与教学管理,经费由清真寺供给,来源于清真寺所在地穆斯林群众捐献学粮。学校分为初级、高级,亦称阿文小学和阿文大学,实行复式教学,不编班,没有固定学制。阿文小学为启蒙教育,各清真寺普遍设立招收穆斯林儿童学习阿拉伯字母,拼读诵念简易的《古兰经》章书,学习伊斯兰教基本常识。阿文大学以培养阿訇为目的,学员称“满拉”或“海里凡”。由阿拉伯基本词语、语法、简明教义开始,直至学完修辞、教律、逻辑、教父、经注、圣训课程,毕业称“挂幛”或“穿衣”,取得阿訇资格。阿文大学课本,北方向有“十四本经”之说,以专授认主学,多以阿拉伯文读本为特点;南方则强调“五大本”以19世纪以前国外穆斯林知名学者的着作为教材,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兼授,多攻教法学。辛亥革命前后受时代潮流影响,以王宽为代表的穆斯林先进知识分子,起而倡导新式回民教育,掀起近现代伊斯兰文化运动,出现经堂学校。现代宗教学校与穆斯林普通学校并存,形成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同时学习汉语及科学知识的局面,即所谓“经书并授”。传统的经堂教育逐渐发生变革。

上一篇:金顶寺银顶寺 下一篇:敬客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