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哈萨克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239页(2599字)

民族名称。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乌鲁木齐市南部的天山山区。还有少数居住在甘肃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另有一些干部、知识分子、学生居住在北京市和兰州市。根据1995年的人口普查,新疆有哈萨克族123.77万人,占新疆人口总数的7.45%。哈萨克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由于其中融合了大量蒙古人的成分,蒙古语对哈萨克语的影响很大;又因为长期与汉族和维吾尔族频繁交往,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和维吾尔语借词也不少。哈萨克族有本民族的文字,这是一种以阿拉伯字母拼写哈萨克语的文字,共有32个字母,从右到左横行书写。1964年,中国曾设计和试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33个字母,从左至右横写。1980年后,应哈萨克族群众的要求,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哈萨克文。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哈萨克的族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乌孙、康居、阿兰聊,隋唐时期的咽面、突厥、突骑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其中有一些突厥部落的残众逃奔伏尔加河一带,主要有蔑尔乞、乃蛮、克烈等。成吉思汗又征服了伏尔加河一带的钦察(又译作克普恰克)人。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将额尔齐斯河至伏尔加河的地区封给长子术赤,史称“钦察汗国”,于是一些蒙古统治者统领蒙古部落,迁居于钦察汗国境内。经过二百多年共同生产与和睦相处,逐渐融合和形成为哈萨克族。15世纪中叶,楚河流域的哈萨克人建立了自己的汗国。不久哈萨克人向西发展,占据了锡尔河及其以北地区。16世纪20年代,哈斯木汗又将疆域向西北扩展,将哈萨克各部完全统一起来,哈萨克汗国达到鼎盛时期。17世纪前期,哈萨克汗国在准噶尔部的侵扰下逐渐衰落,以血缘关系而分成了三个玉兹:乌勒玉兹(Ule juz),即“大玉兹”,在今新疆伊犁河至巴尔喀什湖周围;奥尔塔玉兹(Orta juz),即“中玉兹”,在锡尔河以北;克什玉兹(Kixi juz),即“小玉兹”,在咸海西北至伏尔加河以东。1757-1762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大、中、小玉兹的统治者全都归附于清朝,开始与清朝建立贸易关系,并有部分大玉兹的哈萨克人迁至阿尔泰山、巴里坤草原和伊犁河上游游牧。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沙俄征服了小玉兹和中玉兹,浩罕汗国侵占了大玉兹的领地,一部分大玉兹和少数中玉兹的哈萨克人东迁新疆境内,哈萨克汗国灭亡。1935年,新疆政府的督办盛世才主持召开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哈萨克族正式成为新疆当时的十四个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先后建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的阿克塞县、青海的海西州也分别成立了自治地方政权机构。哈萨克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自古以来,哈萨克族一直从事畜牧业生产。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由于天灾人祸,失去牲畜的牧民在汉族、锡伯族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农业。现在的哈萨克族虽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但是农业生产已经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和工业发展迅速,哈萨克族的工人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早在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在哈萨克族集中居住的地区进行畜牧业生产的改进工作,改良品种,推广新式畜牧业生产工具(割草机、毛剪、奶油分离器),建立兽医站,畜牧业生产一时出现过新气象。盛世才暴露反动的真面目,国民党进入新疆后,哈萨克族堕入苦难的深渊,青壮年遭杀害,牲畜被抢劫,牧场遭到破坏,生产大幅度衰退。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开展畜类疫病的防治,畜牧业生产的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又大力改良草场,提倡定居游牧,推广优良品种,开展畜病防治工作,哈萨克族的畜牧业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出了毛好肉多繁殖能力强的阿勒泰羊,伊犁也得到了大的改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存栏牲畜,1991年已达到1005.22万头,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在旧社会,哈萨克族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经常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1944-1945年,阿山地区(今新疆阿勒泰地区)由于饥饿而死亡的人数超过2000。1946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和乌斯满匪帮的骚扰,该地又有近一半人户无家可归。青海的哈萨克族在军阀马步芳的残害下,死亡多达十分之九,所剩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牧区的社会改革和生产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哈萨克族的人口不断增加,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在旧社会,除了哈萨克族头人的孩子能进入城镇的经文学校或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的学校学习外,一般牧民的孩子是得不到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哈萨克族的教育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在哈萨克族聚居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及巴里坤、木垒,都有一所哈萨克族中学、数所哈萨克族小学,民族教育已经得到普及。在居住比较分散的牧区,也办起了定点小学和流动小学。有的还上了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生长的哈萨克青壮年中,已经不再有文盲,大批知识分子和干部在哈萨克族中涌现出来,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作出了或者正在作出巨大的贡献。

哈萨克族自古即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许多民间故事和长以口承口,代代相传,丰富而又多彩,新中国建立后,大多得到了收集、整理和出版,被介绍给其他兄弟民族和国外。哈萨克的格言、谚语、寓言,幽默有趣,含意深刻,也大多被收集、整理和出版,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哈萨克族的文学和音乐结合,以阿肯弹唱的形式而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后,经常举办“阿肯演唱”比赛和交流大会,大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割草舞、挤奶舞、擀毡舞散发着浓烈的草原气息;哈萨克族的体育:赛马、马上角力、刁羊和哈萨克族的娱乐——姑娘追,反映了哈萨克族勇敢、矫健、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深受国内外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哈萨克族现多信仰伊斯兰教,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受了伊斯兰教的一定影响,过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婚丧大事按伊斯兰教的礼仪举行。

上一篇:哈萨克文 下一篇:哈萨克语
分享到: